第三十章,新世界的大門開啟了一半(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三十章,新世界的大門開啟了一半
其實現在774a廠還沒投産,雖然工廠建設已經在中央的特地囑咐下加速加速再加速了。774a廠正式投産的日期是8月1日,就是這個日期,也是利用原定作為職工宿舍的那一排八旗軍營軍眷住房作為臨時廠房才能開工的。
至於職工住哪裡?反正774廠的職工沒有全部到位,那就擠一擠唄。
世界第一條電晶體量産線,就在這前清的八旗營頭古舊的房屋裡面誕生了。
現在在廣交會展示的電晶體不是量産線上下來的,是774a廠的職工組在訓練教室裡的練手之作。
練手作品並不代表品質差,只是良品率比較低,挑一挑還是能有足夠的數量拿去廣交會上展示的。培訓生産線員工的過程,就如同李強之前所預計的“有手就行”。的確如此,工人只需要把手頭要做的這道工序磨煉磨煉再磨煉,做到完美無缺就行,其他工序所需的手藝他不需要練,科學知識暫時也不需要。
整個工序中,就那道需要藉助顯微鏡完成裝配的工序稍微麻煩一點,但在招募和選擇工人的時候都給挑的高小畢業以上的學歷,有13以上還讀過初中,因此顯微鏡還是能學會的,只是學習的時間稍長一點。
至於電晶體為什麼定價是10美元一個?
關於定價,北京計算機所真的核算過生産成本。核算方法是包括了物料費用、裝置折舊和裝置投資成本、人工成本、廠房電力成本等等……最後核算的結果是,如果量産生産線建立,一枚電晶體最終成本是4元左右,出廠價可以設定在5元左右。
基於這個成本資料,最早的時候,閔乃大提出,咱出口電晶體的價格可以是人民幣10元一枚。
關鍵時刻,李克農又帶來了一個價值百萬的關鍵情報:貝爾實驗室授權的電晶體生産廠商與美國空軍簽署的訂購合同,這則合同又與貝爾實驗室控股的計算機生産公司有資金交聯。這些其實都是半公開發布的訊息,被我方情報蒐集部門弄到手了。李克農拿著資料分析,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美國空軍採購的電晶體,一枚可能接近100美元!美國空軍的專用計算機,第一批採購20臺,合同價3700萬美元含研製費用),也就是170萬美元一臺!
李強、閔乃大知道這個數字後直接嚇傻,回過神來後迅速把報價單上的¥10改成了10。
而且還在廣交會上賣出去了,第一筆就是很大的數量。
……
當然,中國量産電晶體不只是為了拿出去賣錢的。現在酒仙橋的培訓教室所有職業都開始練手,每天從職工練手的“作業”裡能挑出20多個好用的電晶體,李強感覺到現在計算機業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不,是李強本人開啟了007連軸轉的大門。
李強再也不打算自己親身實踐每一個電晶體的應用場合了,他、聶榮臻現在都得站在頂層的位置上,催促國內不是太多的電子廠和軍隊研究所,盡快開展基於新一代半導體器件的産品的研製。
用之前的話說,他們現在做的工作還是“在每個人的屁股上踹一腳”,只是李強希望在踹完這一腳,給他們個初速度之後,這些人可以自己動起來。
之前天津和上海都在研製下一代小型步話機,要在小小的步話機裡面塞五六個真空管真是難為他們了,現在換成電子管。
當李強去兩個無線電廠考察的時候,吃驚地發現上海寧悄悄地“作弊”了:他們託人悄悄從香港買了一套美軍剛剛裝備的anprc6對講機,正忘我地山寨呢!
也不知道英國人怎麼搞到這種53年1月才下發美軍裝備的新一代手持對講機。它比之前我軍研仿製的scr536小了一圈,只需把anprc6抄下來,就可以完成李強制定的“體積重量縮小10”的目標。
天津無線電廠很實誠,他們自己畫圖自己設計,在scr536701對講機的基礎上改進瘦身。根據之前李強定的原則,他這個能兩頭都看的“裁判”不會仔細看兩個單位各自設計的圖紙或原型機,只知道天津廠研製的這個scr536 ini版也完全達到了縮減體積重量的要求。
現在,作為上游的零部件技術突破,李強把td3電晶體的技術手冊提供給了他們,之後1954年的全軍步話機招標,就等著看好戲吧。
對講機使用電晶體只是後者的諸多應用場合之一。最主要的當然就是電晶體計算機啦,李強現在把這個任務全權丟給了北京計算機所,由主任閔乃大自己組建研發團隊。
技術指標李強沒有提,因為李強瞭解閔乃大,他屬於那種“具有科學工作者的榮譽感和拼搏習慣”的人,不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他是不會罷手的。不過即便知道閔乃大的人品,李強還是讓正在攢“璞玉二號”的上海計算機中心也開展小型化電晶體計算機的研製。
收音機,之前在書記處的會議上就已經有了這個念頭了,小型收音機的研製同時交給了南京、上海、天津各一家無線電廠。
軍用無線電臺電報,和對講機差不多同樣的任務分派模式。
本質上電晶體或真空三極體作用是把微弱訊號放大成幅度值較大的電訊號,也用作無觸點開關。因此它們在現代工業當中使用的場合太多了。唯一的問題是現在中國還有很多工業門類沒有建立起來,比如軍用無線電臺,現在只有上海無線電一廠能夠製造,說是製造,其實是攢,而且産品僅限於陸軍短波無線電臺。大功率短波、大功率中波電臺要等蘇聯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