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兩頭在外(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二十九章,兩頭在外
“1950年,我國的棉花産量只有870萬擔,43.5萬噸,化纖産量可以忽略不計。到去年,棉花産量已經提升到2607萬擔,但是呢,棉紡織業的原材料供應還是緊張的。”
“一五我們規劃的國營紡織廠一共是要新建68個,這是按照我們預期的棉花産量增幅來制定的。但是……從1951年6月到1953年3月,新成立的民營紡織企業已經達到了70個。”
“不過現在上海、廣東兩個地方,無論是國營紡織廠還是民營紡織廠,已經逐漸習慣採用這樣一種生産模式,那就是從國外進口棉花,然後在我們這裡加工製造,然後又賣到國外市場,概括來說,主要就是兩頭在外的經濟模式,一頭是原材料在國外,另一頭是市場也在國外。”
1951和1952年負責發行債券的中央華南分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卓炯,現在已是中央財經委的經濟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他簡單明瞭地把現在這種經濟模式稱之為“兩頭在外”。
兩次發行的債券,有45左右被用到紡織工業方面,其中又有70左右用於國企的新廠裝置進口或是技術改造,但有30左右的外彙份額是給民營企業,建廠或擴産的企業可以申請使用。新建紡織廠稍微慢一點,但舊廠做技術改造的企業在1952年下半年就陸續完成,現在正轟隆隆全力開工。美國人發現的香港與廣東、上海之間貿易超級繁忙,主要就是這個原因。
1952年底,中國的紡紗能力為240萬錠,如果加上在建工廠已經達到了330萬錠,6.1萬臺織機。除了棉紡和棉織業,此時在建的還有6個印染廠、個化纖廠、2個紡織機械廠。
現在中國的出口總額當中,製造業只佔40多,製造業中又過半數是紡織品,在出口商品類別中,單紡織品這一項大約佔了出口總額的25。
出口的利潤率不太高,7。但貴在數量多,而且上漲勢頭良好。
卓炯總結出“兩頭在外”的紡織業經營模式後,陳澐一方面是覺得以後出口發展起來,外彙算是有著落了,但另一方面又感覺現在出口的視窗太少,中國對西方還是80的封閉度。
除此之外,還有“出口型通脹”或者“出口型cpi上漲”的壓力。
如果出口額1億元,進口1億元,那國內的商品貨幣總額是平衡的。如果出口賺了1億美元,沒有進口,這1億美元長期持有成了外彙儲備,那國內商品少了,這是現在所說的輸出型通脹,不過這個概念被50年代的財經委自己起了個名字“出口型通脹”。
如果出口1億進口1億,那還要看進口的是什麼。如果進口9400萬元的消費品,600萬美元的機器裝置之類生産資料,國內消費市場價格是基本平衡的按利潤率7計算)。但現在當然不可能那麼多消費品,實際上現在的中國根本就不怎麼進口消費品。於是發給紡織工人的工資,工人用工資總要買東西,所消費的商品就只能在國內“勻”出來。用通脹的角度衡量,進口出口的商品等價,沒有發生通脹,但居民消費品價格cpi)上漲了。
按照現在重積累的經濟模式,陳澐估計,這種因出口引發的cpi上漲恐怕會維持比較長一段時間。而且,如果未來對西方的出口增長較快,cpi上漲的效應會比1953年還明顯一點。
但紡織品這樣的“低端”工業出口也好過賣大米板栗花生。兩頭在外的經濟模式就連國內的棉花産量限制也不存在了,只要國際市場還有發展空間,擴大再生産就可以一直持續下去。而低利潤的“低端”出口至少也能掙到外彙,當低端工業出口掙到的外彙足夠國內建設發展的需求時,相應地就可以減少農産品的出口。於是,雖然國家還是捨不得進口大宗的消費品,但國內的消費品尤其是農副消費品)出口減少了,壓力相對來說也降低了。
……
1953年5月,第一屆“中國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會”在廣州舉辦。這個由廣東省委想出來的促進出口交易的點子,現在範圍從“廣東”擴充套件到“中國”,並且內涵最後也確定為“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
廣東省自辦的出口貿易商品展示始於1953年,1957年升級為廣交會,在本位面)
廣交會的現場充分展示了什麼叫做農産品出口國的特色。大廳裡烏央烏央的農副産品,大米就有十幾種,其中糯米被擺在很顯眼的位置:糯米價格高,1斤糯米等於1斤半秈稻米。
然後就是各種農業特産,酒也在其中。中藥區則是各種樹皮草根,別說,圍著樹皮草根看的人還挺多,大多是香港人或者南洋華人。還有瓷器漆器景泰藍之類的手工藝品。
僅次於農産品的是紡織品。廣東各紡織企業都把自己的紗錠或者布匹展示了出來。此外上海也不甘示弱,在聽說廣州要舉辦進出口商品展示會之後,上海的各紡織廠以極快的速度在這裡搶佔了位置,展示自己的東西。於是在外行眼裡,這一片全是千篇一律的紗錠,只有在業內專家眼裡,才能看出來這個紗錠和那個紗錠有什麼不同,這種布和那種布有什麼區別。
農副産品和紡織品大概佔了展品總數的80。剩下的還有百分之十幾是——礦産。
錫、錳是金屬,鎢幹脆就是礦石。1953年的世界鎢礦探明儲量有55在中國,可中國能大規模冶煉鎢金屬的工廠要到1955年才由蘇聯援建投産,現在只能賣礦石。
在最後剩下的一點點展區角落,終於有一些特色的工業製造品了。
“半導體”
就一個1.5米寬的櫃臺,裡面坐著一個滿臉疲憊的展示員。櫃子裡有一些小玩意。
偶爾有一個商人從櫃臺經過,仔細一看,裡面的東西既不能吃也不能穿,商人就走了。
“這是什麼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