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我們反對“兩個朝鮮”、反對“一朝一韓”(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六十一章,我們反對“兩個朝鮮”、反對“一朝一韓”
“我們對南朝鮮軍政高層的情報來源不多,而且比較單一。經過前段時間艱苦的工作,再加上朝鮮同志的協助,現在可以說對南朝鮮最高層的決策動向有了一個粗略的估計。確實是粗略的估計,因為即便加上朝鮮同志提供的情報,我感覺我們手頭掌握的直接情報還是有些不足。”
李刻農嘴上說的是“單一”“粗略”“不足”,可他抱進會議室的一大疊情報資料、分析材料仍然有一尺多高。
李刻農情報的重點是李承晚和他的政府高層。
在搞不到南朝鮮軍隊高層的直接命令、很難掌握南朝鮮軍隊調動情況的時候,直接分析南朝鮮的最高領導人——李承晚和他的文臣武將班子的做事風格,是猜測其大致動向的有效方式。
自45年韓國政權建立到1950年,李承晚使用各種手段清理或打壓了金九、李始榮、申翼熙、金性洙及其韓民黨等一切可能威脅到他權力的人和黨派,現在韓國的國策決定權已經全部集中在李承晚和他的大韓國民黨手中,李承晚想做什麼事,基本沒有別人能阻止他。
李承晚,1875年出生於黃海道平山郡,這是個在甲午戰爭時期就開始活躍的人。他第一次從事朝鮮獨立抗日)活動是在1898年,那時候咱們這邊還是清朝,朝鮮還是李氏朝鮮,不過已經是日本的傀儡了。事敗後李承晚入獄五年,1904年在傳教士的幫助下前往美國,此後長期在美國組織韓國的複國運動。
李承晚因為長期居住在美國,對美國國內的政治規則政治風向把握得非常準確,並很聰明地加以利用。比如他在立國初期建立的政府依賴的是一個超黨派的政治團體,甚至容納了共産黨,但在美國開始推行麥卡錫的反共政策之後,李承晚立即丟擲《國家保安法》,在鎮壓左派和共産主義人士之餘,也用這部法律對付他的政敵。
有人推測,李承晚早在1945年就預計到了過兩年美國國內政治肯定右轉,所以他在1945年不急於肅清政敵,而是耐心等待機會。
李承晚組建的這個政府,不用說,完全是依賴美國才能運轉的。不僅軍隊裝備全靠美國送,政府運轉也離不開美國。現在韓國國內百業凋敝,短期內也看不到什麼起色,韓國政府的開支要靠美國借,甚至韓國人吃飯都要靠美國糧食。
那麼問題來了,李承晚如果真準備無視停火協議,獨自開打,他就不怕美國人大發雷霆弄死他嗎?
——李承晚可能還真不怕,他吃透美國了。
中央書記處現在也理出了李承晚的思路,不得不說,李承晚的眼光很準。
李承晚準確地發現了美國軍方有一部分將領需要戰爭,有一部分商人和投資家需要朝鮮戰爭持續下去。美國國內,尤其是國會內部也處在痛苦和矛盾之中。一方面美軍打敗了,得求和;另一方面強烈的冷戰思維和反共思維仍然在國會內肆虐,麥卡錫天天盯著大家看呢。
韓國“悍然”發動軍事進攻,會讓美國國會的意見更加分裂,但分裂之餘,對朝鮮半島重燃的戰火,美國不能不管。
……
赫伯特莫裡森下榻在北京飯店。莫裡森訪華不是秘密訪問,但他在北京呆的這幾天,中國和英國媒體都很默契地沒有大肆跟進報道。
莫裡森抵達北京後,第一場會晤是見總理,第二場會見章漢夫副部長和相關人員——實務性質的工作會談。主席、劉副主席沒有安排見他,現在直接會見英國派來的特使還不太適宜,中英關系還沒進到那個程度。不過第四天莫裡森再次見到了總理。
“如果朝鮮半島的戰爭能夠按人們的希望而迅速結束,中國和我國應當互派大使,互設大使館,建立一套最高規格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拋開那些,額,那些分歧,我們兩個國家之間有很多值得合作去做的事情。”
莫裡森與總理的第二次談話,雙方的話題比上次輕鬆了一些。
“總理先生,這方面是有現成例子的。蘇聯在英國和美國都設立了大使館,派駐了大使。我不認為蘇聯會阻止你們做這件事。”
總理:“這當然是中國自己能決定的事情,不用聽哪個國家的建議。如果英國確實有誠意,能表現出比美國更務實一點的態度,我們會考慮的。”
莫裡森:“嗨,美國人還堅持與中華民國維持外交關系。但您是知道的,我們不一樣。我們早在去年2月就承認貴方政府代表中國了。此外,如果朝鮮和韓國能走向穩定的和平狀態,英國甚至願意與朝鮮建立外交關系。”
總理:“不管你們英國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現在你們基本上是如願以償了。”
莫裡森:“嗯?”
總理:“中美關系。這種現狀會維持一段時間,於是,你們的地位和價值就可以保證了。我們還是得和外國透過海上進行貿易嘛。”
總理說中了莫裡森的想法,在遠東,大英的追求目標還真是這個。中美之間結仇了,英國就可以當中間商了,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也可以找到一個長期賺錢的路子了。英國贏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