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英國議長來華訪問(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六十章,英國議長來華訪問
北京。
自長津湖戰役結束後,公文包中的《長津湖提案》對抗美援朝就沒有太直接的細節指示作用了。當然,書記處還從裡面提煉出來一條模糊的資訊“抗美援朝持續了三年”,但現在中央決心‘改變’這個未來。
在未來資訊中證明瞭韓國依然存在。在現實中,中央經過仔細的調查研究,結論是徹底解放朝鮮半島是不現實的,至少以目前中朝兩國的實力是不現實的。因此,主席主張:少打兩年,這樣國內全面建設開始的時間可以早兩年。
這一條道路再也沒有任何“未來檔案”的細節提示,一切都要靠中央以及志願軍依據現實的變化做出臨機決斷。但是,在過去的二十九年,黨和軍隊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嗎。
總理:“美國在談判中並不那麼老實。前些天終於讓步表示,美國也願意全體撤出朝鮮半島,可過了兩天又說,美軍全部撤軍可以,提前到1956年8~9月全部撤出也可以商量,但得有一個先決條件:聯合國同時接納朝鮮和韓國成為成員國。”
主席:“硬塞進來的條件,在和談的前情文字裡面根本沒有。這一條件包藏了不少陰謀。我們反對韓國消滅朝鮮,也不認為朝鮮現在能武力消滅韓國,但是,朝鮮和韓國分別獨立建國,就會提供一個不好的先例,我們臺灣島上的那個蔣介石政府如果看到朝鮮和韓國都加入聯合國了,說不定也想爭取同等待遇,讓聯合國接納它為會員國。”
總理:“蔣介石不會同意獨立建國的,除非美國逼迫他立即改國號、建國。但這應該是幾年以後的事了。”
章漢夫:“我感覺美國提出這個條件的目的,並不是給我們製造臺灣問題,或者說它們的首要目的不是這個,而是……而是讓這個條件同時激怒朝鮮和韓國,讓談判進行不下去。”
總理:“也就是說,美國希望在某個時候,現在的四國六方會談因為韓國或者朝鮮退出而暫時停擺。”
……
北京機場。
今天,有一位客人破天荒地到訪。客人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國家:英國。
1951年2月28日,英國下議院領袖、樞密院議長赫伯特莫裡森訪問中國。
但這也不是什麼太離奇的事。英國在1950年2月就承認了新中國,雖然英國在朝鮮還放著兩個旅的兵力,但現在朝鮮戰場處於停火狀態,中美英蘇四個國家在紐約坐在一起討論和平,因此,莫裡森訪華是有正當理由的。
“喬治六世國王讓我代為轉達他對中國主席、總理的問候,”莫裡森說,“中英兩國雖然相隔遙遠,但距離不應該是兩個偉大的國家之間的隔閡,中國與英國在未來勢必能建立更加密切的和更加友好的關系。”
總理:“謝謝喬治國王的問候,也請您轉達我們對國王的問候,祝願他健康長壽。莫裡森先生,聽說英國議會和艾德禮首相有意任命你為新的外交大臣,取代現在的歐內斯特貝文爵士?”
英國政壇的這點小風向中國總理居然也都掌握了,莫裡森略感吃驚,馬上回答道:“民眾對英國現在的外交政策頗有一些不滿,更重要的是,工黨內部也有許多人站在這一立場,因此艾德禮首相可能要做出一些改變,挽回支援率。接任者可能是我,也可能是其他的人,但對於艾德禮首相來說,只要貝文爵士暫時離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總理:“如果說過去一年英國外交政策有什麼失誤的話,最大的失誤就是朝鮮戰爭。你們侵略了一個二戰後獨立的新興國家。而且,沒有你們在後面的推波助瀾,英國就不會介入朝鮮,甚至美國糾集聯合國軍的過程都不會那麼順利。”
莫裡森:“關於朝鮮戰爭,去年7月的時候,前首相丘吉爾是這麼說的:‘朝鮮對英國根本沒有意義,我甚至在74歲的時候才第一次聽到有這麼個該死的地方。朝鮮戰爭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讓美國重新軍事化’。”
總理微笑:“從二戰爆發至今,美國可從來就沒有‘去軍事化’的時候。我猜丘吉爾的意思是,美國的軍事力量雖然強,但強得還不夠,還應該更強一點,以便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歐洲地區對中蘇以及社會主義陣營執行鐵幕和圍堵戰略,這也就會讓英國受益。”
“沒有沒有,沒這回事,我們沒說過,”莫裡森辯解,“無論是丘吉爾還是艾德禮首相,或者說整個英國高層,都只重點關注歐洲地區,我們希望歐洲大陸保持穩定和和平。英國無意對中國執行什麼圍堵和遏制的戰略。亞洲戰略在英國的戰略中處於次要部分。”
總理:“你們的國旗現在還飄揚在我們廣東省珠江口的那個小島上,說對中國沒有什麼想法,似乎缺乏一點實證的證據。”
莫裡森:“香港問題是一個歷史問題,總理先生您也知道,現在的香港實際上恰恰相反,它不是一個圍堵的工具,而是一個貿易的工具。……我此行前來的目的,是闡述英國對於朝鮮戰爭的態度。正如剛才我引述丘吉爾的話所說,朝鮮對英國沒有太大的意義,作為四國六方會談中的一方,英國主張盡快簽署和平條約,正式實現停戰。”
總理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