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李承晚秘密訪日

2月20日的和談進展21日就被報紙報道出來了:

《中美和談取得實質性突破 雙方就最終撤軍的原則達成一致 僅對撤軍時間表存在分歧》

美國報紙不來虛的,直接就說這次四國六方會談是中國和美國對話。事實也確實是這樣:蘇聯雖然是中朝一方的最大支持者但蘇聯沒有直接介入戰爭;英國僅從戰爭過程來看是跟屁蟲;朝鮮和韓國在和談現場天天都在對槓很少有進展。中國和美國是戰場上的作戰主力,在談判中兩方的態度自然也是決定性的。

2月22日新聞繼續發酵,2月23日有調查機構做了電話抽調,結果顯示杜魯門的支援率漲了0.4個百分點,公眾對“朝鮮戰爭近期結束”持樂觀態度的人上漲了3個百分點。

這是p民的態度。那資本家的態度呢?資本家有兩部分的意見比較突出,一部分是在朝鮮戰爭中賺到了錢的,一部分是産業在歐洲的。前者認為朝鮮戰爭再打一打最好,後者認為朝鮮別打了,美國的重點應該是鞏固歐洲。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在戰爭中需要海量的軍需物品,從本土訂購既麻煩又貴,最靠近朝鮮半島、又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日本自然是上佳選擇。於是半年之內有30多家投資公司投錢到了日本。美資企業涉及的軍需品相關産業從被服、野戰口糧到軍用卡車全都有,當然卡車是和日本原有的企業合資,比如摩根注資豐田,這樣可在最短時間內讓卡車從日本的生産線下線。

這半年美國資本在日本總計的投資額達到46億美元。

同一時期美國在歐洲的投資呢?350億美元。

沒辦法,多數服從少數。至少明面上是得這樣。

……

“中國軍隊並非沒有弱點。我閱讀和分析了從10月25以來所有與中國軍隊交戰的記錄,確信自己找到了這個弱點,現在只差在戰場上驗證它……”

聯合國軍陸軍總司令兼第8集團軍司令馬修李奇微給他西點軍校的老師寫信。

和老師的通訊只是簡略地提了一嘴這件事,在第8集團軍的參謀部,李奇微和參謀們已經研究了整整一個月中國軍隊的戰法。

從第一次戰役開始,李奇微就發現了中國軍隊進攻的“間歇性”。第一次戰役歷時11天,在第6天左右,第一波投入作戰的中國軍隊似乎進入了休整狀態。

第二次戰役直至聯合國軍丟掉平壤的這段時間,中國軍隊間歇性進攻的特性更加明顯。

李奇微猜測一定有某些原因在起作用,當他詢問被俘虜的志願軍戰士,並調出他們被俘時身上的裝具,找到了明確的答案。

這支以步兵為主力的軍隊缺少摩托化後勤運輸裝備,且聯合國軍佔有絕對的制空權,中國軍隊根本沒法保持連續不間斷的後勤補給線,因此他們在大多數時候,是依靠隨身攜帶的口糧和彈藥來應付戰鬥,至多得到營一級的騾馬大車補充一次,且大多數情況下只補充子彈和手榴彈。

李奇微把這種打法叫做“星期攻勢”。

當中國軍隊連續進攻7天,通常就要停下來等待補給運到。由於美軍的空襲,這種等待總要歷時2~3天甚至更久。

如果中國軍隊與美軍是在激烈交戰中,那麼他們4天之內就會停止進攻,因為連續的戰鬥會讓他們背負的彈藥比幹糧更早地消耗殆盡。

這就是一個李奇微可以利用的弱點。

李奇微認為,在掌握這個弱點之後,中國軍隊應該是不可能一直攻擊到釜山了——從平澤到釜山有足夠的距離,中國軍隊7天跑不完。甚至可以當中國軍隊發動攻擊時,美軍後退20公裡,超出他們一日行軍的距離即可,晚上過完,白天再打回去。

除了利用這個特性做防守,李奇微還在琢磨進攻的方法。進攻中國軍隊的陣地?這在長津湖戰役中遇到的次數較多。可是和中國軍隊打過對攻的美軍官兵現在都在戰俘營裡。

在清川江方向,當美軍發現中國軍隊從三所裡穿插卡住後路之後,美騎一師曾向幾個中國軍隊據守的山頭發動進攻,但是雖然中國軍隊付出了很大的傷亡,卻依然守住了山頭,美騎一師失敗。

“在龍源裡及周邊的戰鬥中,美騎一師的155毫米重炮全都沒參加戰鬥?”

李奇微查閱戰鬥日誌,發現了這樣一件事。

從1950年6月起就在參謀部任職的一名參謀非常肯定地回答:“沒錯,美騎一師攻擊龍源裡的時候只有一個105榴彈炮營,而且是18門炮當中已有3門損壞的營。”

李奇微:“1個105榴彈炮營支援個山頭……我們應該找個戰場試試,用6個重炮營支援一個步兵營發動進攻會怎樣。上帝呀,為什麼我剛掌握第8集團軍,朝鮮就停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