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陸戰一師全體放下武器(第2/2頁)
章節報錯
聯合國軍司令部的新部署是:
美步7師撤回到興南港之後,興南港的所有部隊即刻海運南撤,直接運到蔚山;
美步3師過去兩個月作戰也已十分疲勞,集中到元山港之後也海運南撤,運到釜山。
給美步3、7師補充的兵員、重灌備也一併集中到釜山附近,這兩個美軍師就在這裡回血。
至於西線的防禦部署,大致上還是按照沃克的想法,在臨津江部署第一道防線。
臨津江在夏季可能是天然的地理屏障,但現在臨津江早已凍上,中國軍隊要過江其實不太困難。然而,出於政治需要,臨津江是必須守一下的,因為它就在三八線附近。臨津江失守,就意味著中國軍隊攻入了南朝鮮地界。
從臨津江到漢城,聯合國軍部署了4道防線;從漢城到釜山則部署了5道防線。這麼一攤下來,其實每道防線美軍、南朝鮮軍留的兵力並不多。柯林斯現在已經在為新的釜山防禦圈而做準備了,那9道防線只是為了遲滯中國軍隊而設立。
……
“你們的勝利不僅使我和我們的領導同志,而且也使全體蘇聯人民感到高興。”
“由於你們在抗擊美帝的鬥爭中取得的這些重大勝利,請允許我向你和你們的領導同志,向中國人民志願軍和全體中國人民,致以衷心的敬意。”
“正如蘇軍在與第一流武裝的德軍交戰中取得了現代戰爭的豐富經驗,變成了裝備精良的現代化軍隊一樣,在反擊現代化的和裝備精良的美軍的戰爭中,中國軍隊無疑地也將取得現代戰爭的豐富經驗,最終也將成為一支完全現代化的、裝備精良的、威力強大的軍隊。”
“祝你們取得進一步的順利!”
“約瑟夫斯大林”
不管之前是怎麼想的,現在的斯大林是真心為志願軍的勝利感到高興。
二戰結束之後,斯大林在與西方的交往中其實非常謹小慎微、非常低調、非常剋制。
概括為一句話就是:1945年到1950年,蘇聯的外交其實是很“茍”的。
鐵幕演說是丘吉爾的,冷戰是英美先發起的,柏林危機之前蘇軍在柏林城有超過十倍的兵力優勢,但最終也只敢在陸路封鎖柏林市。
而且封鎖還沒收到預期效果,或者說完全起了反效果,所以從柏林這事之後的兩年時間,蘇聯更茍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二戰把蘇聯的國土的精華地帶摧殘了一遍,人員非正常死亡兩千萬,1920到1925年出生的人口當中,男性青年僅有5能活到1945年以後。這沒有10年是恢複不過來的。
而美國呢?美國二戰中只陣亡了不到30萬人!平民基本沒有傷亡!
不但人口沒什麼損失,美國還利用二戰勝利的餘威,建立了自己的全球軍事體系,用八千多噸黃金打造了美元帝國,豪擲幾百億美元實施馬歇爾計劃扶持西歐經濟,禁絕了這些國家發生社會革命的可能,同時也完成了對西歐的經濟控制。現在的美國gdp佔世界的將近一半,對地球上的其他國家,在國力方面是碾壓性的優勢。
就這樣一個在幾乎所有方面都佔據碾壓性優勢的資本主義帝國,竟然在中國這裡吃癟了……
紐約,聯合國總部。
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副團長格羅斯與印度代表進行了一次簡短的會談。在印度代表走後,格羅斯又與菲律賓的代表舉行了會談。
格羅斯連軸轉的成果體現在第二天,12月11日。
“我們代表印度、阿富汗、緬甸、埃及、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等13個亞洲國家,在聯合國大會發起呼籲。”
“我們認為,在這個危急的時刻,我們有義務懇切地呼籲北朝鮮當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立即宣告他們沒有意思使他們控制下的任何部隊前往三八線以南。我們確信自己的建議可有助於解決遠東地區的沖突從而避免另一次世界大戰的危險。”
——在美國的授意下,13個亞洲國家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所謂的“十三國提案”,呼籲——朝鮮半島的交戰各方停火,開展和平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