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泰與黃子澄兩人都是朱允炆身邊比較親近的人,彼此之間算是同僚也算是親信。但從某個角度上上來說,他們還算是敵人。

都是自詡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人,誰也不服誰,所以偶爾也會有些爭執。從本心上來說兩人都是為了朱允炆,為了這個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所以他們今日坐在了一處,商談今後的安排,以免出了什麼誤會,爭執起來,徒惹人笑。

政治其實就是一個取捨進退的過程,想要做成什麼事情,通常需要一定的讓步。

黃子澄提出削藩,先易後難,齊泰同意了。齊泰提出了要開武舉,強軍奮武,黃子澄也同意了。這就是一步進退。而接下來,還有不少其他的事情要談。

黃子澄提出要肅清吏治,齊泰有提出要清查田畝。黃子澄提出要重農,齊泰又提出要抑商。兩人你來我往的將整個大明朝都重新規劃了一番。一個東宮侍讀,一個兵部左侍郎,搞得好像皇帝和宰相一般,若被外人瞧見了,說不定會譏笑一番。

而為了不讓別人譏笑,兩人的話題慢慢的轉了個彎。

“黃兄大才,足為天下棟梁,我看做個太常寺卿兼任翰林學士當是綽綽有餘。”

“哪裡哪裡。”黃子澄臉上笑的跟朵花一樣:“倒是齊兄於武備上的一番見解,我覺得比兵部尚書茹瑺要深刻的多了。”

“黃兄過譽了,齊泰可擔當不起啊。”

兩人互相的恭維吹捧,談笑間就為對方封了官,許了願,美好的未來近在眼前,他們已經有些等不及了。

。。。。。。

朱允炆可不知道自己的官位已經被兩人做了主,此刻,他正在徐如意的陪同下,在武英殿中接見一個人,一個看起來平平常常,但氣質令人折服的讀書人。

他就是朱元璋點名從蜀地漢中叫到朱允炆面前的,人稱“正學先生”的方孝孺。

四十一二歲的年紀,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下頜三尺美髯,面如冠玉。身材勻稱,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就是後背微微有些駝,但一身的正氣確實讓人心儀。

“正學先生遠道而來,一路上累了吧,來,”朱允炆親自給方孝孺斟上茶水,微笑道:“先生嘗嘗,這是上好的紅袍,孤雖然不甚懂茶,但也覺得這茶味道不錯。”

方孝孺起身拱手,恭敬地說道:“多謝長孫殿下賜茶,微臣感激不盡。”

若說起來,方孝孺在洪武十年的時候便考中了舉人,那一年,他才十歲。這在當時可算是不折不扣的才子,神童。每一個看過他文章的人都會贊一聲好,按理說考個進士功名也是不在話下。

可偏偏的,還沒等他入京參加會試,他爹方克勤被捲入了空印案之中,被朱元璋砍了腦袋。而他也不得不回家守孝。

之後的日子裡,他每天刻苦讀書,修身養性。在之後的幾年中,他的名氣和才氣越發的大了,幾近天下聞名的程度。

洪武十五年,浙江巡撫吳沉將其舉薦給了朱元璋,朱元璋接見之後,說了一聲:“現在還不是用他的時候”,便派他去漢中做了一個講學官,專職給漢中的儒生們教書。

所以說,方孝孺自稱“微臣”,倒也不算錯,雖然他的官職有些奇怪。

看方孝孺靜靜地品茶,朱允炆想了想,開口問道:“先生對於當今天下大事可有何見解否?”

朱允炆一時間其實也沒什麼想說的,所以就來了這麼一句,大概的意思就是讓方孝孺隨便的說,凡是對江山社稷有用的,他都願意聽。

方孝孺放下茶盞,沉思片刻,開口道:“當今聖上為長孫殿下制定的律法制度已經很完善了,除藩王之策或有瑕疵之外,其它的,臣不認為有什麼可改之處。”

“哦?”朱允炆來了興致。

他見過太多在他,或者他皇爺爺面前誇誇其談,針砭時弊的人,可從沒見過像眼前方孝孺這般,三緘其口的。

朱允炆疑惑道:“先生此言,可是欲效仿漢初曹參之舊事嗎?”

曹參,也就是“蕭規曹隨”這個成語中所說的曹,繼蕭何之後當上了宰相,對蕭何所定下的一切政策不做絲毫的改動。

方孝孺微微一笑:“長孫殿下,其實您心裡應該清楚,當今天下在聖上的治理下,百姓已然安居樂業。若你想讓百姓們過得更好一些,不能說不可能,但是很難。而且也沒有必要。”

“哦?為何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