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第2/2頁)
章節報錯
盛屏想到家裡收的芋頭,野外生長喜水喜濕,生命力旺盛,想來這時種到地裡也能活。
“我家裡有一筐子的野生芋頭,它們倒好種,種到邊角小地塊上正好,明兒個你們拿去種上,平時要多澆水。”
榮樹河點頭,“好,野芋頭管飽,種得了也能吃一陣。”
盛屏搖頭,“今年種出來別吃,留著做種,明年繼續種,這東西高産耐放,等村裡人人都能分得了,再吃不遲。”
榮樹河笑,“難怪你特意在院子裡種了好些,原來打的是這個主意。”
榮樹河想了想,這裡氣候是適合種棉花的,五十畝地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種糧不夠吃,也不夠交稅,就是各家平分,也不過一個月的口糧,倒不如種些值錢的。
“繡坊少不得要用面料,蠶絲不易得,細棉布倒是好做。”
大部分村民家都有紡織機,只是以前多做麻布、麻繩,手藝粗糙,不過工藝大同小異,想來做起來不會太難。
“這裡澆水也不容易,棉花耐旱,我想把村裡的地都種上棉花。”
在種地這方面,盛屏自然不比榮樹河經驗老道,聽他這樣一說,便道:“若是這樣,織布坊也得建一個。”
“今年可以先放在繡坊,若是收成好,再建織布坊不遲。”
穩妥且不浪費錢,這點盛屏同意。
有了織布坊,染布坊也得建一個,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盛屏繼續說:“還要建一個豆腐坊,王大叔在鎮上的生意好,但是小院地方沒那麼寬敞,好些需要晾曬的豆製品沒法鋪展開,還是得在村裡做。”
各家賣豆腐的總有幾樣別家沒有的商品,這就屬於家庭秘方了,王豆子以前在村裡做,沒人跟他搶生意,他味道好價格也公道,村裡人相處幾輩子沒人動歪心思,可外頭不一樣,若是被有心人偷學了去,倒壞了謀生的手藝。
“王大叔說了,等村裡的豆腐坊建好以後,王英大哥留在鎮上經營,再留幾個人在鎮上幫忙,他回村裡來,僱幾個人幫忙。”
親家生意好,也有遠見,榮樹河也為他高興,“好,豆腐坊可以馬上建起來。”
王豆子的二兒子王月一早被榮田溪叫去了,談村裡建豆腐坊的事,問他要多寬的地兒,屋裡要怎麼隔檔,是要青磚房還是土坯房。
王月一概搖頭,“這我哪兒知道。”
榮田溪對二舅哥無語,“按照以前村裡那樣?”
他去過王家,知道王豆子家的院子是個什麼樣的格局。
王月還是搖頭,“要不請我爹回來,讓他做主?”
榮田溪真是不知道說什麼好了,還是王秀站出來,說就按以前小院那樣建,廚房要修得闊一些,前後開窗,還要做個專門的曬場,腐竹、幹豆皮、豆幹都要用到,最好再打口井,洗豆子、磨豆子也方便。
王月卻有些擔心,“小妹,萬一爹不滿意怎麼辦?”
王月排行老二,上頭一個哥哥,下頭三個弟弟兩個妹妹,許是因為這樣,他從小就聽父母和兄長的話,照顧弟弟妹妹,平時也乖巧懂事,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得到爹孃同意,不然不會動,養成了一個死腦筋。
王秀對自家二哥的性子還算了解,“二哥,盛二嫂子都說了,爹讓咱們看著辦,有個磨盤磨豆子,有個廚房煮豆子,有個房間放東西,這就成了,你要是怕被爹罵,回頭豆腐坊建好了他要是不滿意,只管讓他來找我。”
王月這才不說話了,跟著榮家三兄弟一起去萬牛鎮採買木材、青磚、竹子。
東西買齊,榮田溪和王月先行一步,跟船把所購物資帶回村裡,組織人修豆腐坊。
榮田澗和榮田渠則留在鎮上,考察可以租或買的鋪子,倒真見到了三家,門口掛了牌子正要賣。
他們挨家看過,三家鋪子是挨著一塊兒的,前面寬敞不說,後面還有一個通用的大院子,問了牙行才知道,三家店的老闆都是同一個人,正要全家搬走,不僅是鋪子還有郊外的田地也都要賣。
一聽到田地要賣,兩兄弟激動起來。
村民都為了田地發愁,好些人天天往村外一站就是一天,做夢也想回原來的家,可惜現實殘酷,他們只能抹淚轉身回到現在的家裡。
如果說移山讓他們掃除陰霾,重燃對生活的希望,那如今辛苦耕耘出來的地不夠種則狠狠地給他們潑了一碗冷水,從頭到腳,從裡到外,涼得透透的。
榮田渠和榮田澗顧不上多想,馬不停蹄讓牙行的人帶著他們去郊外看田地。
牙行的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