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口腹之慾(第2/2頁)
章節報錯
武元慶在自己家裡沒吃過這道菜,覺得太繁瑣了,他一般都習慣想什麼吃就什麼時候吃,想吃的時候一刻都不相等.
不過在宮裡舉行的宴會上他卻是常能吃到的,別人都說好吃,他卻覺不出好吃在哪,因為入口全是香料味,就跟吃燒烤抹多了孜然一樣.
或許也就這時候人們土比的沒見過那麼多香料,不能豪奢到頓頓飯都放很多香料才會覺得好吃的就像人間美味一樣吧.
話題又扯遠了,說回來正題,原時空因為胡椒在大唐才傳入中原,所以據考證胡辣湯的出現要晚於大唐,應該是在北宋年間才出現的.
因為這是民間小吃,不是從宮廷傳出的,所以到了北宋時候香料才比較多起來,普通百姓也才能偶爾吃的上.
而且一開始也不是作為日常小吃吃的,而是作為藥膳,也就是食補來吃的.宋朝年間《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部醫藥著作流傳甚廣,它認為在食物里加入辛溫香燥藥物有益行氣.
於是就有醫者開出了以醒酒、消食的酸辣湯為主,搭配肉粥將二者混合製作,又加入了生薑、胡椒、八角、肉桂等調料,最後做出了辛香行氣,舒肝醒脾的胡辣湯.
當然這個是長時間的融合才形成的,中間是有一個相容的過程在的.
所以,就算現在大唐發現了香料島,香料不再是隻有貴族大富之家才能吃得起的東西,但就算人人家裡都用短短几年時間裡也不可能有胡辣湯的出現.
胡辣湯找不到也就算了,結果武元慶發現洛陽這邊就連餅子的種類也沒多少.
嗯,說起來小麥應該是中原地區種植最廣的農作物了,但這裡的麵食卻不是最多的.
遠不如河東,關中之地面食種類豐富,像後世河東和關中的麵食那是天天換著花樣來吃,都能吃不知道多少天不重樣的,中原地區卻沒有.
後世北方人嘲笑南方人天天吃米飯,頓頓吃米飯,這不是沒原因的.
武元慶就在南方生活過很久,他每天的飯基本可以定在早中晚三餐都是米飯上,這要在北方早晚基本都是喝粥,或者喝玉米糊,絕不可能天天早晚吃的都是乾飯.
在南方卻天天是這樣,要麼就是喝粥喝的很多時候是大米粥,比如前天晚上剩下的大米飯第二天早上倒水進去熬一下就成大米粥了,要麼就是中午的大米飯晚上熬粥.
我勒個去的,每天主食真是不變樣的,也就是頓頓炒菜夠多.
不吃大米了,就是饅頭.
你像北方,饅頭基本不會在中午吃,饅頭的作用就是配合早晚的稀飯來吃的,南方就是把大米換成了饅頭了,然後炒菜不變.
最最讓人無語的是吃麵條.
喜歡夢幻初唐請大家收藏:()夢幻初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