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法國再求緊急軍援(第1/2頁)
章節報錯
艾森豪威爾左)與杜勒斯右)
胡志明的安詳和納瓦爾的焦慮
旱季的陽光照在越南北部叢林,叢林的闊大枝葉將酷熱留在了樹頂。樹林深處,胡志明一身布衣,怡然自得。他的《答瑞典〈新聞快報〉記者問》發表後在國際上反響甚好,為越南爭得了外交主動;奠邊府戰報傳來,更讓胡志明喜上眉梢。再過幾天,他又要去北京,和中國領導人討論日內瓦會議問題,判斷奠邊府戰役的結局對整個印度支那局勢産生的影響。從1950年起,幾乎每到一個重要的轉折關頭,胡志明總要到北京去。這回也不例外。
出發之前,胡志明安排了與著名澳大利亞記者威·貝卻敵的會見。貝卻敵留下了頗為生動的記錄:
在北越叢林深處一間用樹葉蓋成的草屋裡,一張竹做的桌子上放著一頂遮陽帽。這是1954年3月中旬的一個下午。一架飛機的嗡嗡聲在頭上某處響著,它沒有機會看見這個由十多間竹子和樹葉蓋成的草屋所組成的小村。村中樹木已被清除了不少,但那些光滑而巨大的堅木樹及其他叢林中的樹木,支撐著一層厚厚的由寬葉藤交織成的帳篷,成為掩護這一林中小村的天然偽裝網。一架直升機即便在這層綠色帳篷上空幾米之處盤旋一個小時也不會發現帳篷下面的東西。但在以後很多星期中縈迴在我的腦際的倒不是那座森林,而是那頂遮陽帽的樣子。
我在北京只耽擱了一兩天,把我用在冰天雪地的板門店的衣服換成了適應北越熱帶叢林間的衣服,便直接來到這一林中小村了。朝鮮光禿禿的山頭和無樹的公路同越南茂密而鬱郁蒼蒼的叢林是一個什麼樣的對照呵!……
在我來到北越的時候,無線電廣播中充滿了關於一個名叫奠邊府的地方的訊息。根據西方的廣播報道,法國人曾經在那個地方建立一個巨大的基地,而且曾經展開攻勢,想對越南的整個西北部來一次“肅清越盟”的攻勢,並在西自奠邊府東至紅河三角洲的強大鉗形攻勢中把後者包圍起來。這樣,那頂遮陽帽就插進我們的故事裡來了。因為它是胡志明主席的帽子,而站在它旁邊的就是主席本人。
……我們問胡主席,電臺上為什麼在吵嚷著奠邊府,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這就是奠邊府。”他邊說邊把他的遮陽帽翻過來放在桌上。
“這些都是山頭。”他用筋瘦而堅強的手指沿著帽簷指著說,“也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
說到這裡他的拳頭伸向帽子裡面。“下面是奠邊府山谷,那裡是法國人。他們出不來。可能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但他們出不來。”他重複地說。這就是一場在遮陽帽裡面的奠邊府戰役。[1]
胡志明會見貝卻敵時,真可謂信心百倍,氣吞萬裡如虎。如果貝卻敵此時到西貢去見見納瓦爾,他也許會發現,納瓦爾沒有胡志明的安詳,從日起,煩惱一直糾纏著他。
興蘭高地和獨立高地一失,納瓦爾沉不住氣了,接連不斷地致電總參謀長埃利,請求兵力和物資增援。
在巴黎,法國總理拉尼埃也慌了神,督促埃利快去向美國求援。埃利於3月20日飛抵華盛頓。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將雷德福腰桿挺得筆直,在機場迎接埃利。作為幾年來印度支那局勢演變的重要見證者,雷德福有滿肚子的話要說。這位雷德福將軍眼下是美國關於印度支那事務的重要決策人之一,言行舉止,引人注目。
[1]威·貝卻敵:《十七度以北》,世界知識出版社1956年版。
印支戰場的美國影子
亞瑟·雷德福,1896年2月16日生於芝加哥,1916年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從此在海軍多個部門中供職。1920年,他開始學習海上飛行,成為美國第一代海軍航空兵,是美國最早熟悉航空母艦的軍官之一。二戰開始,他負責為海軍訓練飛行人員。1943年底,他出任太平洋艦隊空軍參謀長,參與指揮了太平洋戰區對日軍的多次重大戰役。大戰結束後,他升任大西洋艦隊司令。1949年,雷德福成為太平洋艦隊司令、四星將軍。
從20世紀50年代起,雷德福深深地介入了亞洲事務。1951年12月,雷德福應塔西尼之邀到了西貢。這時塔西尼癌症惡化返回巴黎,塔西尼的參謀長科尼接待雷德福,介紹了越南戰局。
塔西尼之後,雷德福和沙朗保持密切的聯系。1953年初,雷德福又去過一次西貢,想知道為什麼美援越多,法軍戰況卻越來越沒有起色。那時,雷德福還不覺得印度支那局勢有多麼嚴重,不過他指出,越軍主力進入寮國使法軍的兵力更加分散,更加依賴於遠距離的空中補給,是一個危險苗頭。當時雷德福認為,沙朗缺乏進攻精神,法國應該換上一名統帥才好。
雷德福是個有心計的將領,迎接埃利之前再一次回顧了兩個重要的數字:自1950年6月至1952年12月4億美元,而1953年的軍援總額即達到了7.75億美元。1954年將達到多少還是一個未定之數。
飛機自天而降,埃利強打笑臉走出機艙,和雷德福緊緊握手。埃利和雷德福很熟悉,他在升任法軍總參謀長之前,曾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駐美國代表,同華盛頓的高階軍官接觸甚多。
1954年0分,華盛頓飄起了小雪,春意頓消。雷德福陪同埃利前往白宮面見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當著埃利的面指示在座的雷德福,盡一切努力滿足法方的軍事後勤要求。隨即,雷德福和埃利趕往五角大樓進行工作會談。
埃利提出了一個長長的求援單子。在清單上位於前列的居然是降落傘。埃利說,降落傘的需求刻不容緩,僅在奠邊府,每天的需要量就是100多個。此外,法國需要美國緊急提供75架飛機,其中包括24架101nove.47運輸機。[1]
埃利向雷德福提出的其他請求主要是:1.美軍可否幫助法國從北非空運兩個傘兵營到越南北部?2.美軍可否將若幹艦載飛機移交法國遠徵軍使用?3.美軍可否立即向印度支那法軍交付14架c47運輸機,使北越戰區能夠保證對奠邊府空中補給。4.美軍可否立即向法方移交6架新式的c119運輸機?
拿著這樣一個清單,埃利在介紹奠邊府情況的時候很不自然。他告訴雷德福,從現在看,“奠邊府只有50的希望了”。
雷德福抓住機會,建議法軍應該派出地面部隊去解救奠邊府。
埃利避而不答,實際上心裡明白,法軍在印度支那已被牢牢釘死,用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調兵去救奠邊府,可能招致更加嚴重的戰場失敗。他婉轉地對雷德福說,即便退一步說,奠邊府全軍覆沒的話,其總人數不過佔法國印度支那遠徵軍總數的5,還不至於撼動大局,而且越軍的損失會更嚴重。
話一出口,埃利又覺得心裡不踏實,他向雷德福承認,如果失去奠邊府,對印度支那局勢的打擊將是巨大的,對士氣影響尤大,特別是對即將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來說,意義非同小可。如果奠邊府一丟,法國就很難在日內瓦有所作為了。
雷德福對埃利說,對這張清單上的東西,除了新型運輸機,大部分都可能得到滿足。不過他又說,光靠這張清單還不能換回戰場優勢。如果法軍空軍力量不足,不妨請埃利考慮,效仿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飛虎隊”的先例,組建一個空中志願軍團,改善法軍的空軍力量。也就是說雷德福傾向於讓美國直接投入印支戰場上的戰鬥,不再像過去那樣僅限於做後勤支援。
埃利答應回去“考慮”這個建議,但是他認為這樣做遠水不解近渴,奠邊府的局勢已經刻不容緩了。
23日,雷德福陪同埃利來到國務院會見杜勒斯。
埃利知道杜勒斯是個鷹派人物,所以求援之情溢於言表。他特別提到,如果在奠邊府戰役進行過程中,中國空軍投入作戰,美國空軍可否出援?
杜勒斯回答,這個問題涉及面太大了,需要與國會商量,光靠總統不能單獨作出決定。但是,杜勒斯給了埃利一個暗示,如果需要美國的進一步支援,最好由政府而不是軍方出面提出要求。
法軍總參謀長和五角大樓的會談是非常緊張的。埃利本來安排25日返回巴黎,雷德福告訴他,25日上午美國總統將召開國家安全會議,討論印度支那局勢。
埃利察覺到雷德福將盡心為援助法國做些什麼,為此延遲一天回國等候佳音。
25日上午,艾森豪威爾召開了會議。杜勒斯作介紹性發言說,現在距離日內瓦會議還有一個月,美國無論如何也得回答幾個最基本的問題,其中之一是,如果法國在奠邊府戰鬥不利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