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爾左)與杜勒斯右)

每當面臨重大決策,艾森豪威爾必然深思熟慮。

法軍空降奠邊府的訊息剛傳入白宮,艾森豪威爾馬上表示對法軍統帥決定的費解,心裡有一種不太妙的感覺。他要求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向法國表示“對這個行動的關切”。

1954年1月,情報表明,奠邊府法軍已被越軍團團包圍。艾森豪威爾與杜勒斯、雷德福討論情況時得出結論:“奠邊府的地理位置並沒有什麼重大的軍事意義。但是,失去這支精銳的守軍所造成的深遠的心理影響,對法國可能是嚴重的。”

這時,杜勒斯和雷德福都向艾森豪威爾提出,是否由美國進行武裝幹涉?艾森豪威爾的明確意見是,最可能,而且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向印度支那法軍提供物資援助。如果靠物資援助還不行,那就需要採用“朝鮮模式”,就是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進行軍事幹涉。但如果要這樣做,由於國際環境發生的變化,由於蘇聯在聯合國工作經驗的增加,困難要比捲入朝鮮戰爭時大多了。

[1]john prados,the sky oud fa:operation vuture:the us boission in indochina 1954,ne york,1983.p.72.

美國:援以物資,但不出兵

艾森豪威爾確實考慮過美國武裝幹涉印度支那的問題。然而,正是他當上總統以後結束了朝鮮戰爭,卸下了一副重擔,他實在不想這麼快再把大規模戰爭的擔子挑起來。艾森豪威爾為自己規定了捲入印度支那戰爭的“三原則”:“第一,要求一種以國際法為依據的合法外衣;第二,世界輿論的有利氣氛;第三,國會同意採取行動。”

艾森豪威爾對第一條“原則”的解釋是:“除非有法國政府的緊急請求,否則美國方面的任何介入都是不可能的。”

現在埃利來了,並沒有帶來法國政府的正式請求,使艾森豪威爾看出了其中的微妙之處。艾森豪威爾的顧問中也有人指出,法國政府“已經到了這麼一個地步,即他們寧可放棄印度支那或者作為一個軍事失敗的結果而丟失它,也不願意透過國際幹涉來加以挽救”。[1]

艾森豪威爾決定:對埃利,主要是滿足他的物資請求;對軍事幹涉問題,還需謹慎從事,要探討盟國,特別是與英國合作的可能性;還有一點,要看國會能否予以支援。

在最後一天的談判中,雷德福和埃利達成協議,美國增加援助,向法國提供60架b29轟炸機,轉由法國飛行員駕駛,去轟炸奠邊府越軍陣地。這下子,埃利算得上收獲不小了。

1954年3月27日,埃利回到巴黎。總理拉尼埃於29日召開“特別”聯席會議,聽取埃利彙報。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要不要由政府出面,要求美國軍隊捲入印度支那戰爭?此外,與會者還討論瞭如果奠邊府守軍不能突圍怎麼辦?如果中國空軍進入越南北部上空作戰怎麼辦?如果大規模戰爭一開,日內瓦會議還開不開?以及諸如此類的問題。

美、法關系在二戰之後十分微妙。法方對自己的政府在二戰中淪為盟軍中的二等夥計,在政治上飽受冷眼、在軍事上處處受美國制約總是耿耿於懷。戰後在對美關繫上,只要有可能,法國總要頑強地表現出“獨立”精神和大國氣概。所以,法國要求美國提供軍援說得上毫無顧慮,一旦美國提出要直接介入印度支那戰爭,接手軍事指揮,法國總是警惕性十足,從不讓步。現在,危難臨頭,這種“獨立”傾向只好收斂了。

特別會議決定,立即派遣埃利的助手布羅翁上校前往越南,聽取納瓦爾對美國軍事援助的意見。布羅翁剛隨埃利去了華盛頓,對於法美交涉的內情十分清楚,他的介紹會有助於納瓦爾對國際背景的掌握。布羅翁馬上出發,於4月1日到達西貢,然後轉乘飛機前往河內,向正在那裡的納瓦爾介紹巴黎的新資訊。

在大西洋對岸,美國政府中的決策者在對印度支那問題“吹風”了。

3月29日,杜勒斯在紐約海外俱樂部就美國的印度支那政策發表重要演說,他發出暗示:美國可能對印度支那進行軍事幹涉。他神態嚴肅地說:

艾森豪威爾總統於上週三3月24日)在談到印度支那形勢的時候指出,該地區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要”。

對法國遠徵軍和印度支那國家正在進行的卓絕鬥爭,美國政府已經透過不同的方式表示了同情。國會已經授權政府向那裡的政府和人民提供物資援助。我們還要透過外交努力,阻扼共産黨中國在那一地區的公開的侵略勢頭。

艾森豪威爾總統在1953年4月26日的講話中已經闡明,如果在其他地區發生侵略,朝鮮戰爭將被視為一場騙局。在去年9月我也說過,如果紅色中國將軍隊派進越南,就將造成嚴重的後果,這種後果將不侷限於印度支那。

[1]艾森豪威爾:《受命變革》,第2卷 第頁,北京三聯書店1978年11月版。

下階段的焦點

這時,奠邊府戰役的新一輪惡戰又臨近了。

奠邊府東南大約十公裡處,重巒疊嶂,有一飛瀑噴湧而下,水聲激越。離瀑布不遠,就是武元甲的前線指揮部。韋國清率軍事顧問團人員住在相距數百米的山坡上。3月,越西北天氣轉熱,為了納涼,武元甲經常在瀑布邊舉行會議,商討決策。

第一階段作戰結束以後,韋國清、梅嘉生、茹夫一,還有剛剛趕到的新華社越南分社社長杜展潮研究了下一步作戰預案,然後與越方磋商。

鑒於戰役第一階段比預計順利,第二階段作戰計劃的指導思想是趁熱打鐵,將奠邊府東面的五個山頭作為主要作戰方向,以第16師兩個師進攻。這五個山頭是奠邊府的東部屏障,如果站到了這個屏障上,距離德卡斯特裡的核心指揮部就不過千米之遙,用步槍就可以打著了。第308師擔負奪取奠邊府機場的任務,該師將首先攻取機場西北端的幾個小山包,然後完全控制機場,進而直接威脅法軍芒清中心防區;第304師繼續分割和包圍法軍航站南部防區,切斷法軍的南逃退路。

如果戰鬥發展順利,就能趕在雨季到來前一舉殲滅奠邊府法軍。[1]

當此之時,中國軍事顧問們心情甚佳。第一階段作戰之前,越軍對中國顧問提出的塹壕戰法還多少有些猶豫,覺得費力耗時太巨,得不償失。對越方的猶豫,從朝鮮戰場下來的茹夫一和徐成功最感到惋惜,因而勸說最多。對此,董仁倒另有一番見地,他主張茹夫一和徐成功不必著急,塹壕戰在攻堅戰中的奧妙一戰就見分曉,他說:“等一仗打過,越方自己就會把塹壕戰的問題解決好。”

果然,奠邊府北部兩個高地的戰鬥為塹壕攻堅戰鋪平了道路,越軍各師師長不需中國顧問再提醒,紛紛把挖塹壕當成了克敵制勝的法寶。在挖不挖塹壕的問題上,越中雙方將軍們的意見完全一致,中國顧問遂將更多的精力用於下一階段的攻堅戰鬥上。[2]

由警衛護衛,梅嘉生來到靠近前沿的地方觀察。在他的望遠鏡裡,奠邊府盆地東邊高高低低、曲折迴旋的山頭,確實像屏障一樣把他和法軍司令德卡斯特裡分隔開了。摧毀這道屏障,越軍就會很快沖過楠雲河,捉拿德卡斯特裡。其實,這五個山頭後面還有幾個小山頭,然後才是彎彎曲曲的楠雲河,河西邊就是德卡斯特裡指揮部了。法軍指揮官把這群至關重要的山頭劃成兩個防區:多米尼克和艾蘭,簡稱d區和e區。最初,兩個防區分別由一個阿爾及利亞營和一個摩洛哥營守衛。

由於興蘭高地失守,多米尼克防區已經完全暴露在越軍眼前。它的突出部位d1和d2是兩個海拔高程分別為530米和560米的山頭,與奠邊府盆地的相對高度還不到100米高,坡度甚緩,便於仰攻。41號公路從這兩個山頭中間穿過,朝向奠邊府盆地。在這個防區內一共有六個山包,都有法軍駐守。

多米尼克的南邊是艾蘭防區,也就是e區。這個防區的北端與41號公路相連線,是公路進入奠邊府平原的最後一道關口。艾蘭防區內主要有五個山頭,重要的是這些山頭普遍比多米尼克那邊要高上數十米甚至更高,機槍火力可以控制多米尼克。只要艾蘭高地不失,越軍即使佔領了多米尼克也站不穩。

越法雙方都明白,下一階段戰鬥的焦點將是奠邊府東部的這些山頭。

[1]1998年7月4日,作者在成都訪問茹夫一。

[2]1993年9月7日,作者在北京訪問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