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印度支那戰場的法國將軍納瓦爾

法美協調印支政策

西北戰役的結局標誌著越軍已在越南和寮國兩個戰場上佔據了主動。特別是在至關重要的越北戰場上,若不是空軍佔有完全的制空權,法軍就只能處處捱打了。

法國政府首腦明白,若不扭轉戰局,法軍勢必被趕進大海。

法軍的印支司令部確信西北戰役已經結束的時候,一紙調職命令從巴黎飛來,沙朗將軍奉命歸國。法國總理又要換將了,這回輪到誰趕赴疆場呢?

此時,在亞洲另一端的朝鮮戰場上,交戰雙方各投入百萬大軍,僵持已久。從1951年年底以來,戰線膠著,雙方進退可以用米而不再以公裡來計算。朝鮮戰爭終於到了要攤牌的時候了。

臨近1952年底,美國舉行新一屆總統選舉,宣稱一旦入主白宮,“將親自去朝鮮,並結束這場戰爭”的共和黨候選人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當選為美國第34屆總統。

艾森豪威爾於1890年10月14日出身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一個貧苦的家庭裡。整個青少年時期,艾森豪威爾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對軍事史著作特別感興趣。1905年,艾森豪威爾與他的二哥同時中學畢業,但是手頭拮據的父親不再支援他們上大學了。這對青年一心向學,商定哥哥先入密歇根大學讀法律,艾森豪威爾則去工作接濟哥哥;然後再由哥哥工作,支援艾森豪威爾進大學。

1953年,美國新任總統艾森豪威爾

艾森豪威爾在工作之餘堅持學習,並且接受好友的建議投考西點軍校,一來因為西點是美國最著名的軍校,號稱“將軍的搖籃”;二來那裡的免費教育可以解除他沉重的經濟負擔。1911年6月,艾森豪威爾被西點軍校錄取。

1915年,艾森豪威爾佩戴著少尉軍銜畢業,開始在軍中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艾森豪威爾任職於坦克指揮訓練中心。1918年,他正要隨一支坦克部隊去歐洲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卻結束了。戰後,1920年7月的某一天他晉升上尉,三天後又被提升為少校,此後保持少校軍銜達16年之久。

1924年他被選入參謀學校學習,192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兩年後又在陸軍學院以優異成績畢業。1933年,他跟隨麥克阿瑟將軍去菲律賓,幾年後才晉升中校。

1939年至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烽火連天。為了戰備需要,美國軍隊總兵力從19萬迅速擴充到500餘萬。1940年11月,艾森豪威爾成為上校,就任第三集 團軍參謀長。這時,他的運氣來了。1941年夏季,在一次有50萬人參加的軍事大演習中,他的組織指揮才能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的賞識。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迅速對日對德宣戰,艾森豪威爾即被馬歇爾召入國防部作戰處,主持那裡的緊張工作。1942年3月,他升為少將,任國防部作戰處處長。

1942年6月,馬歇爾又任命艾森豪威爾擔任美國駐歐洲部隊總司令,7月晉升中將。當年11月,艾森豪威爾受命指揮美英聯合部隊15萬人實施在北非登陸的“火炬作戰方案”。戰至194日,艾森豪威爾揮師突尼西亞,共殲敵27.5萬人,將軸心國軍事力量趕出北非大陸。這一勝利與三個多月前蘇聯紅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大捷南北輝映,使法西斯夥伴義大利的覆滅成為定局。

北非戰役後,艾森豪威爾指揮美英聯軍進軍義大利,終結了墨索裡尼的統治。接下來,艾森豪威爾任盟軍遠徵軍最高司令,著手實施在歐洲大陸登陸的“霸王計劃”,開闢反法西斯第二戰場。

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爾指揮300萬大軍成功地實施了諾曼底登陸作戰。這年12月,他晉升為五星上將,這是美國的最高軍銜。

在艾森豪威爾指揮下的盟軍與蘇聯軍隊合作,徹底粉碎法西斯德國,於1945年5月結束了歐洲戰事。1945年6月艾森豪威爾回國,旋即就任陸軍參謀長。

1948年5月,他退出現役,出任位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當年秋天,他出版了暢銷的戰爭回憶錄《遠徵歐洲》。

1950年秋,出於對歐洲形勢的考慮,美國總統杜魯門請艾森豪威爾複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高司令。在歐洲工作將近兩年之後,艾森豪威爾於1952年6月1日再次退出現役,代表共和黨參加總統競選。

這位職業軍人出身的美國總統,對戰爭的體會自然與眾不同,對世界戰略的權衡,在他心中更是由來已久。

競選成功之後的1952年12月2日,艾森豪威爾帶領一行人來到朝鮮,作實地考察。

早在1946年夏天,艾森豪威爾就到過朝鮮。那時他覺得朝鮮氣候炎熱,遍地荒蕪,道路和田野裡一片塵埃。而這回,飛機降落處滿目冰天雪地,朝鮮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戰場,艾森豪威爾唯一的兒子正在前線。

在前方觀察哨所,艾森豪威爾透過高倍望遠鏡觀察了正面中國志願軍的陣地。他認定中國軍隊已經在朝鮮山野裡找到了隱蔽和保全自己,並能向敵人實施炮火襲擊的辦法,那就是在山嶺中開鑿可以直通後方、大得可以容納火炮的坑道。這種坑道蜿蜒縱橫,猶如地下長城。

艾森豪威爾還乘坐輕型飛機在前線上空俯瞰雙方陣地。在軍事上,艾森豪威爾是個行家,他得出的結論是:“顯然,任何正面的攻擊都將遇到巨大的困難……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一條固定不變的戰線上,繼續承受看不到任何結果的傷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