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爾於1952年12月5日結束朝鮮之行。在那之後的三個月裡,“三八線”以北的中國志願軍部隊進行了大規模的“抗登陸作戰準備”。到4月底,這項準備全部完成,中、朝方面總兵力達180萬人,其中志願軍135萬人。“聯合國軍”方面總兵力近120萬人,其中南朝鮮軍有60多萬人。雙方大體上勢均力敵,美軍不可能大縱深地突破北方陣地。

解決朝鮮戰爭問題,只有談判一條路了。

透過外交和輿論渠道,艾森豪威爾透出了希望重開談判的資訊。1953年2月22日,“聯合國軍”的美國司令克拉克將軍致函朝中方面,提議在停戰前先行交換傷病戰俘。3月28日,朝中方面同意這個建議,並且提議立即恢複停戰談判。4月20日,雙方開始交換傷病戰俘。4月26日,中斷了六個月的朝鮮停戰談判恢複。

在決心透過談判解決朝鮮問題的同時,艾森豪威爾開始把精力越來越多地投向印度支那。對於印度支那戰爭,他是在當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時候開始關注並加以研究的。他認定,印度支那戰爭是東西方對抗的一個焦點,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大國的影子。1953年3月5日,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去世使艾森豪威爾感到,似乎有機會在某種程度上與蘇聯暫時妥協,以求得一段戰略平靜或穩定狀態,以便調整世界格局。

對於美國的外交政策,艾森豪威爾在很大程度上委託給新任國務卿福斯特·杜勒斯主持,自己只是最後批準人。

就在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爾入主白宮之時,巴黎政壇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勒內·梅耶當選為法國總理。

梅耶是老資格政治家,出生於1895年,早年畢業於巴黎大學。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堅決的抗戰派,1944年任交通部部長,1945~1946年任德國事務高階專員,後來當過兩任財政部部長。他傾向於把印度支那戰爭繼續下去,直到出現軍事轉機後再尋求政治解決。

這時,按照華盛頓1952年度向法國軍援的承諾,美國已把13.7萬噸武器裝備運到了印度支那。其中包括900輛裝甲車,1500輛各種運輸工具,2500門大炮,2.4萬挺門)自動武器,7.5萬支槍,9000套無線電通訊器材。法軍空軍則收到了160架f6和f8戰鬥機,41架101nove.47運輸機,以及9.8萬枚炸彈。[2]

盡管有如此軍援,但在印支戰場上,每個月都有越來越多的法國士兵捐軀疆場,對西方世界來說,印度支那的戰局非但沒有出現期望中的改觀,反而更加惡化了。

1953年3月,一個美國代表團訪問了越南北部,法軍越北部隊司令岡薩雷斯·利那雷斯將軍向他們透露真情說,在越南北部,法越雙方正規軍兵力相差不大實際上越軍人數更多——本書作者注),但是,越軍有能力集中4~5個師用於機動作戰,而法軍23的兵力被拖在各個防禦點上動彈不得,機動兵力最多隻有25個營,共2萬來人。

同月,杜勒斯在會晤法國外長皮杜爾時說,艾森豪威爾和他都認為,朝鮮和印度支那是一條戰線上的不同組成部分。這是美國官方第一次將印度支那擺到和朝鮮相等的地位。而此時的朝鮮戰場漸趨平靜,簽署停戰協議的日子已經可以預見了。

但印度支那局勢卻依舊撲朔迷離,法國新任總理梅耶帶著外交部部長皮杜爾、負責印度支那事務的海外部部長讓·勒圖爾納於3月下旬來到華盛頓會見艾森豪威爾,向美國提出:在新的財政年度向法國的印度支那遠徵軍提供4~5億美元援助。

艾森豪威爾和國務卿杜勒斯邀請梅耶一行登上總統遊船“威廉斯堡”號,從波託馬克河順流南下,一直開到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的故居弗農山莊,沿岸風光甚美,賓主於船上各懷心思,不斷交談。

艾森豪威爾說起,美國可以同法國達成關於歐洲防務和印度支那戰爭問題的某種協定,但條件是,法國應該在歐洲防務中承擔更多的義務,法國必須明確宣佈放棄印度支那這塊殖民地。

這下子,梅耶閉口不言,皮杜爾則大嘆苦經,表示要到印度支那戰局好轉,減輕了法國負擔的時候,法國才有可能在歐洲防務上多做一些;對於印度支那,皮杜爾躲躲閃閃,拒絕作出完全放棄印支殖民地的保證。

艾森豪威爾可不願意隨隨便便把美元往水裡扔,他對客人說:“如果希望得到美國的進一步援助,法國必須提供一個可行計劃。至少,這個計劃應該使人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在希望盡快了結印度支那問題這一點上,梅耶和艾森豪威爾的看法一致。為了爭取美國的支援,梅耶當即命令勒圖爾納在華盛頓擬製新計劃。

好在勒圖爾納對印度支那事務相當熟悉,對美國軍援也是心中有譜,他把自己關在下榻的飯店裡揮筆起草新計劃。

一個真正的急就章——“勒圖爾納計劃”——産生了。這個計劃的要點是,法國分三個階段透過軍事行動解決印度支那問題。第一階段,法軍和保大軍穩固越南南方和中部地區,隨後將這些地區移交給新組建的保大部隊,騰出機動兵力。第二階段,法國向越南增兵,尋機與越軍主力作戰並戰勝之。1955年春天開始實現計劃的第三階段:法國和保大聯軍徹底打敗越軍。[3]

雖然不全滿意,艾森豪威爾和助手們還是傾向於接受法國的急就方案。為了使美國放心,法國總理當面向艾森豪威爾提議,請美國派一位有聲望又有經驗的將軍到越南戰場作一番考察,以印證法國遠徵軍的能力和信心。

送走了梅耶,軍旅出身的艾森豪威爾另有考慮。1953年5月初,艾森豪威爾要美國駐法國大使向梅耶總理轉交他的一封信件。此信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 分要求法國給予印度支那三國以完全的獨立的地位,使法國擺脫“殖民主義”的政治壓力,也同時減輕美國政府因為援助法國遠徵軍而受到的國內外壓力。

如果說此信的第一部 分表達了美國久已堅持的立場,第二部分則使法方大吃一驚。艾森豪威爾建議法國政府,任命一位新的印度支那遠徵軍司令,再派一個像塔西尼那樣出色的將軍去越南。信中甚至提出了推薦名單:一是老將瓦呂,他熟悉印度支那;或者是曾任駐德國法軍司令的奧古斯丁·紀堯姆將軍。

[1]艾森豪威爾:《受命變革》,第112~114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年版。

[2]ronad h.spector,advice and support:the ear~1960,ashington dc 1983.p.168.

[3]艾森豪威爾:《受命變革》,第170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