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那産遇挫,出兵寮國(第1/3頁)
章節報錯
1952年11月15日至12月10日,越軍西北戰役第二階段作戰示意圖
那産攻堅戰,骨頭太硬啃不動
西北戰事一敗塗地,沙朗一邊急令在黑水河西岸的法軍退守那産,一邊從河內抽調兵力,向那産空投了一支成分複雜的部隊:一個摩洛哥團,一個保大政府軍團和兩個泰族山地營。這使那産的法軍兵力在11月下旬迅速增加到八個營,近8000人,由吉爾斯上校指揮。沙朗下達的命令是:必須守住那産。
那産是大山間的一塊15平方公裡大小的盆地,平坦開闊,防區中心是一個飛機場。法軍以極快的速度修築起由21個支撐點組成的集團據點群,每個據點由一個加強連守衛,增援部隊陸續到達。
那産上空法軍飛機進進出出,那産盆地裡的法軍往來搬運東西,這情景被爬上週圍山頭的越軍偵察兵看到,誤認為對手正在撤出那産。
越軍士氣高漲,揮師包圍那産。
1952年11月208師向那産發起進攻。根據當時情報,那産法軍只有2000多人,越軍認為,趁熱打鐵,即可一鼓而下。誰知苦戰一夜,越軍沒有得手,反而被法軍逐退。武元甲遂將第312師調來,也投入那産戰鬥。[1]
11月30日夜間,經過了一週準備的越軍再次強攻,以第12師一個團進攻班亥據點。
當晚,越軍經一番苦戰,付出了相當大的傷亡後佔領了布紅和班亥據點,但在當夜無力擴大戰果。
天亮後法軍飛機趕來助戰,越軍停止前進,積蓄力量,準備晚間再戰。
1952年12月1日晚,第12師繼續前出,各自進攻一個據點。但這回,法軍的火力變得猛烈多了,火焰噴射器將據點四周打成一片火海,越軍的進攻分隊被死死地壓制在據點前沿。越軍一發起進攻,法軍設在機場周圍的大炮就迅速開火,切斷進至前沿的越軍和後繼部隊之間的聯系。
率先出擊的第308師一個團蒙受重大傷亡,無法守住陣地,天亮前不得不撤出戰鬥。第312師的第209團攻克班亥據點後,師長黎仲迅即命令堅守。師顧問董仁同意他的決心,認為如果能鞏固這個缺口,戰局也許出現轉機。
轉機並沒有出現。天亮以後,法軍轟炸機從那産機場起飛,準確地轟炸了越軍的新陣地。法軍炮兵也集中炮火轟擊班亥,將越軍陣地打成一片火海。第209團堅守到夜間,全團傷亡08師的損失,再打下去傷亡就更大了。
天亮後,有跡象表明法軍步兵將實施反擊。董仁馬上察覺到,不能再打下去了,法軍已經鞏固了那産陣地,而越軍則缺乏打集團據點的裝備和經驗。越軍的迫擊炮打不著那産縱深,法軍的大炮卻能準確壓制越軍炮陣地。董仁把他的想法報告韋國清、梅嘉生。[2]
韋國清、梅嘉生同意董仁的意見,建議越軍停止進攻。武元甲也有同樣的看法。環視戰局,西北戰役的成果已經超出預想,完全可以掌握一下節奏,停頓一下了。
越軍確實碰上了新問題——法軍的叢集據點防禦。越軍進攻火炮不足,無法分割法軍的防禦陣地。越軍也沒有高射炮,眼睜睜看著為那産法軍運送給養彈藥的飛機在那産機場自由起落。
越軍總軍委和中國顧問商議後,命令那産前線的越軍停止進攻,韋國清於1952年12月3日將此決定報告中共中央軍委。
中共中央軍委於12月7日複電同意韋國清的意見,停止對那産的進攻。電報指示:“敵人集中增援那産,依託工事、機場準備固守,我軍暫停攻那産,主力撤至安州,在)內線待機,進行必要之休整是對的。”電報認為,如果法軍再佔山蘿,或將那産守軍撤回河內,則越軍可以再行攻擊,奪取那産,然後掃清萊州之敵,完成西北戰役的預定計劃。電報還建議,如果那産之敵不分散,也不撤向河內原防地,越軍可以一個師外加兩個團、一個炮兵營及地方武裝,先行消滅萊州之敵。得手後回頭再進攻那産,或以一個師的兵力向上寮進攻。
這份複電還向韋國清詢問:“安沛至義路公路是否修複通車?如義路至山蘿間山大,難以修通,可否從克龍安沛、義路間)向安州修建公路?如此路修通,對解放寮國及發展越南中南部均屬重要,在河內未下而和平受敵威脅時更為重要。並望調查金平至萊州、奠邊府可否修建公路,及進兵萊州地區時需要雲南何項幫助。”
在這份電報裡,中共中央軍委明確,越軍在西北戰場究竟作何部署,由戰場指揮員“依據當時情況而定”。電報還將奠邊府明確地納入了戰役視野。
1952年12月10日,西北戰役結束。
西北戰役獲得重大戰果,會同平原地區的戰鬥,越軍共殲敵1.3萬餘人,奪取了有著25萬人口的2.8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使之與越北根據地連成了一片,形成廣闊的戰略迴旋區域。
1952年越南西北戰役後中國顧問與越南同志合影:後排左四韋國清、左五武元甲、左六梅嘉生、左七李文一。前排左一陳登寧。中排左一秦川後勤助理顧問)、中排右一侯寒江。在韋國清前面的是林均才軍醫顧問)
但是,西北戰役留了一個尾巴,就是那産盆地和萊州成了楔入在越方新解放區心髒中的釘子,打又打不動,放下不管又怕它伸出手來再佔西北。
法軍司令部對那産防禦戰的結果感到滿意。沙朗在事後指出,由於那産戰鬥,至少使越軍進入寮國的時間推遲了四個月。這個判斷接近事實,只是沙朗為另一個事實傷透了腦筋,那就是西北戰役嚴重消耗了法軍空軍。由於超負荷飛行,地勤保養不足,戰役之後,一半以上的法軍飛機已經不能起飛了。
12月,法國政府正式向美國請求予以飛機零件和地勤人員的援助。
[1]edgar o’101nove.e,the indochina ar,1945~1954,ondon 1964.p.177.
[2]1989年年春,作者在北京訪問董仁。
轉身西進,進攻寮國上寮
西北戰役結束之際,胡志明正在北京。原來,9月底他到北京小住之後,即去莫斯科參加了蘇共第19次代表大會。會後,斯大林會見了胡志明,明確地表示,他支援胡志明將抗法戰爭進行到底。胡志明於回國途中在北京稍事停留。
在北京,胡志明接到了關於西北戰役的軍情報告,他覺得越軍停止作戰過早,還可再戰,最好一鼓作氣拿下那産。12月14日,胡志明從北京致電武元甲和越南勞動黨中央,認為那産法軍已經孤立,如越軍再接再厲攻克之,對鞏固西北形勢,繼而發展寮國的戰略形勢關系甚大,應力爭殲滅之,勿使逃脫。如不能一次殲滅之,可分若幹次殲滅。胡志明還認為,在不影響打那産的前提下,越軍可同時或提前消滅萊州的法軍。
置身戰鬥前線的武元甲比胡志明瞭解情況,接到電報後和韋國清商量,認為不能貿然攻擊那産。
韋國清和梅嘉生商議後,以韋的名義於12月17日致電中共中央軍委:“胡主席14日電悉,執行該電有困難。那産守敵現有10個步兵營和1個榴炮營,而我5個團中有3個團傷亡較大,非整頓不能再戰……因此,提議勝利收兵,對那産之敵暫時圍困,待情況有利之時再圖攻取。現宜用兩月時間搞好部隊整補,爭取在雨季前再發動一次戰役。同時,應在北面肅清萊州外圍之敵,孤立萊州,在南面攻取寮國之桑怒,與奠邊府連成一片,為繼續開闢寮國戰場創造條件。”
12月19日,中共中央軍委電複韋國清,贊同緩攻那産的方針:“那産之敵困難仍多,人民軍如能攻克,對鞏固西北、解放寮國均很有利。但進攻那産不是立即就打,須經至少三個月的準備,具有攻堅能力和勝利把握時方攻殲之。”
越中前線指揮員都認為不能急攻那産。黃文泰對韋國清和梅嘉生說,如果那産之敵只有6個營,越軍完全可以一戰,但現在那産法軍兵力超過了8個營,戀戰無益。如果去修通道路,調上重炮兵,則遠水不解近渴。
韋國清、梅嘉生同意黃文泰的意見。這時,他們又有了新的想法,認為距離雨季的到來還有四個月時間,不宜過早結束在西北方向的戰鬥。既然在越西北一時抓不到戰機,越軍可乘勢以主力進攻寮國北部,發起上寮戰役,將上寮和越南的西北戰區連成一片。這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早就定下來的戰略方針。
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認為韋國清、梅嘉生的建議合理。鑒於擬議中的寮國上寮戰役關系重大,1953年1月初,韋國清奉命返回北京會商。
1952年底,中越雙方將領會商上寮戰役作戰。面向者左起梅嘉生、李文一、韋國清、黃文泰。背對者左起:侯寒江、黎廉、武元甲、陳登寧
上寮戰役計劃逐漸成形了:第16三個師留在越西北不動,由文進勇指揮的第320師在越南中部地區發起戰鬥,吸引法軍機動兵力。
1952年12月中旬,越軍第320師一部在寧平以南發起進攻,攻擊保大政權武裝,法軍馳援後越軍迅速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