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兵鋒指向越西北(第1/2頁)
章節報錯
越軍312師中國顧問董仁右)和助理顧問李思恭1952年越南西北戰役中合影於安沛
彭德懷關注印度支那戰場
熱雨瀟瀟,將山野籠罩在一片曚曨之中,而在看似相對平和的雨簾之後,交戰雙方都在悄悄地積聚更大的能量。
在朝鮮戰場,經過五次大戰役,到1951年年底以後,戰線在朝鮮中部的“三八線”附近逐漸穩定,交戰雙方互有進退,一時都沒有重大的戰役行動。
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於1952年4月返回北京,主持中共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從這時起,彭德懷便開始直接參與處理和印度支那戰爭有關的事務。[1]
彭德懷回北京不久,羅貴波回國述職。他來到中南海向彭德懷彙報印度支那戰爭情況時無意間說起,越南方面還不熟悉遊擊戰爭。
彭德懷聽後即說:“中國的遊擊戰經驗也是在長期的戰爭中逐漸積累的。”一邊說著,他拿出一本小冊子遞給羅貴波說,這是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寫的對遊擊戰爭經驗的總結。彭德懷說:“這個小冊子還是一本手抄本,你不妨看看,也不妨拿到越南去給越南同志看看。”羅貴波接過小冊子,帶到了越南。他把彭德懷寫的小冊子給武元甲、阮志清、黃文泰看了,幾位越南的軍事領導人都說很感興趣,就把小冊子留了下來,後來羅貴波也沒有再要回這個小冊子。[2]
彭德懷元帥
1952年雨季,越北戰場亦出現相持。中國顧問駐地會議不斷,電波頻繁,中國顧問不斷提出,應將越軍主力移向越南西北地區尋找戰機,實現重大的戰略轉移,他們希望得到勞動黨中央的同意。
[1]1990年8月,作者在北京訪問彭德懷秘書徐之善。另,參考王亞志的文章《在朝鮮戰爭中的彭總和聶總》,見《軍事史林》雜志,1994年第1期。
[2]1990年4月18日,作者在北京訪問羅貴波。
中國顧問提出主力轉向越西北
分析紅河三角洲平原作戰的得失,中國軍事顧問團日益明確地認為,越西北是關系抗法戰爭全域性的戰略要地,為兵家所必奪。佔領了西北高原,就將越北根據地連成了一片,法軍難以實施戰略性大掃蕩,越軍則可乘勢先易後難,得手後再將兵鋒指向平原。而且,西北的少數民族同胞會提高覺悟,熱誠地支援抗法戰爭。越西北與中國的雲南接壤,解放那裡,就開啟了又一條邊界大道,便於中國的援助。
和平戰役進行期間的1951年底至1952年初,中國軍事顧問團擬訂了《對越南北部敵我情況研究及今後的任務方針問題》和《1952年任務與方針》兩份重要的專題意見書,提交越共黨中央和越軍總軍委,明確提出了發起西北戰役的建議。
中國顧問團的意見是:在整體上,印度支那戰場仍然是法強越弱。法方沿紅河三角洲邊緣不斷加強著塔西尼防線,在防線內集結主要守備和機動部隊,成為戰略配製上的強點。如果越軍主力指向這個區域,則法軍容易發揮空軍、火炮和水網地帶江河炮艦的兵器優勢,大量消耗越軍的有生力量,戰鬥將十分艱苦;反過來說,越南西北部的萊州、山蘿、義路以及寮國上寮的豐沙裡、桑怒等廣大山區,是印度支那的戰略要地,這裡地域遼闊,山巒起伏,如果打下來加以鞏固,可以成為越軍的重要後方,進可攻、退可守。而法軍在那裡的兵力顯得稀少,是明顯的薄弱部位。作為合理的選擇,越軍主力應向西北地區發展。
和平戰役的程序和結果使越中雙方對於未來戰略方向的意見趨於一致。
在和平戰役尾聲中的2月16日,羅貴波向越軍總軍委提出了1952年的作戰方針:大力開展遊擊戰爭,輔以小規模的運動戰,但不放棄有利條件下較大規模的運動戰;部隊則輪流進行政治、軍事整訓。與此同時,越軍應準備條件,在雨季後將主力移向西北地區作戰。
中國軍事顧問團的具體建議是:雨季之前,插入敵後作戰的越軍第20師仍以作戰為主,發展並鞏固遊擊區,襲擊法軍的交通線和突出據點,並隨時準備反掃蕩,打擊和牽製法軍,使離開了紅河三角洲邊緣戰場的部隊順利整訓。在雨季前,第12師以整訓為主,但不遠離敵人,即在距離敵人一兩日行程的地點整訓,使法軍不敢抽調大量兵力掃蕩已滲入塔西尼防線建立遊擊區的越軍。進入雨季,再把第20這三個師撤至越北中央根據地邊緣地區整訓。
羅貴波同時將建議內容上報中共中央軍委。報告說,將進一步建議越方,為了將作戰重點移向越西北,上半年作好準備,下半年進攻山蘿、萊州、義路並鞏固之,再以西北為基地,準備來年進入寮國作戰。
羅貴波的報告得到了批準,劉少奇還批示:“幫助寮國解放,甚為重要。”[1]
[1]1990年1月12日、1990年4月17日、1993年1月,作者在北京訪問王振華時提及此事。
羅貴波的五點意見
實際上,在和平戰役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紅河三角洲敵後的形勢還相當嚴峻。法軍主力撤出和平,轉而集中機動兵力在紅河三角洲地區反複掃蕩,意在鞏固局面。越軍主力在和平戰役中消耗頗大,一時亦無力進行有力的反擊。
武元甲接受了中國顧問的建議,越南總軍委於1952年3月18日舉行擴大會議,提出了本年度的三大任務:開展政治整訓,堅持敵後遊擊戰爭,積極準備在9月間發起西北戰役。武元甲後來指出:“中國顧問對和平戰役的勝利沒有我們那麼高的評價,但完全贊同發動西北戰役,把進攻的方向轉向山林地區。”[1]
與會的越軍總部和各師負責人大都對此表示贊同。也有許多人提出了疑慮,主要是擔心發生供給困難。因為移兵西北,運輸線拉長了,勢必動員更多的民工,增加當地政府的負擔。有人指出,西北地勢起伏,多峽谷,兵力不易展開,有可能將戰役時間拉長,部隊體力消耗大,容易出現較大的非戰鬥減員。還有人擔心西北是越南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群眾基礎比較薄弱,會出現一些預想不到的困難。有人還指出,主力進軍西北,法軍有可能乘虛向富壽一帶的越軍根據地進攻。
胡志明主席來到會場,聽取了關於未來主要戰場的不同意見。他傾向於積極地組織西北戰役,在會議上鼓勵越軍幹部們克服困難。他還要求中國軍事顧問團予以具體的幫助。
羅貴波、梅嘉生、鄧逸凡參加了這次會議。羅貴波在3月18日的會議上發言,對越南總軍委提出了五點意見。
羅貴波的主要意見是:
1.法軍雖然受到了打擊和消耗,但程度並不嚴重,尚有力量在平原地區實施掃蕩。越軍必須繼續準備反掃蕩,在作戰中消耗敵人,逐步減少以至迫使敵人停止掃蕩。
2.貫徹正確的戰術思想與作戰指導思想,主要是貫徹遊擊戰的戰術思想和作戰指導思想,積小勝為大勝。糾正只打大仗的片面思想,也要糾正機械理解保衛村莊保衛地方的思想。
3.加強敵後鬥爭的統一領導、指揮,精簡部隊機關,迅速統一敵後工作的領導,制定敵後部隊機關的編制及實施計劃,健全聯區和省的軍事領導機關,明確其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
4.加強敵後群眾工作,嚴格群眾紀律,幫助群眾做好反掃蕩的準備工作。
5.搞好敵後供應,一方面由上級負責供給,一方面要做群眾工作,設法就地解決。
梅嘉生、鄧逸凡也在會上講話,介紹了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敵後鬥爭經驗,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1952年4月,越南勞動黨舉行了第三次中央全會,全會正式決定,將主力部隊的主攻方向轉向西北地區。相應地,會議透過了《關於健全少數民族政策的決議》。
羅貴波於1952年4月14日向中共中央軍委報告了中國軍事顧問團提出的《越南西北部作戰方案》。他報告說,對在越南西北部開闢戰場問題,經過幾次的解釋說服,已在越共黨中央和越軍高階幹部中基本打通了思想。但越軍總軍委領導上和師團一部分幹部中,對西北之地形、供給及少數民族問題尚存一些顧慮。主要思想是不願到山地作戰,強調地形困難、供給困難及少數民族難弄。
羅貴波指出,目前的有利條件是,這次胡主席也著重交代顧問團,要從始至終具體幫助越方完成西北作戰任務。
羅貴波報告說,戰役將在9月中旬發動。擬以八個團的兵力,第一步先攻取義路及周圍據點。義路周圍計有12個獨立據點,敵總兵力約八個連,工事較堅固。戰鬥發起後,還要準備對付三至五個營的傘兵部隊。因此,在部署上擬使用三個團打外圍據點,用兩個團攻義路市,其餘三個團佈置在義路附近,隱蔽駐防,準備圍殲傘兵。另一打法:對義路市先採取圍困,設法引誘傘兵來援,先求殲滅傘兵,再攻義路。待攻取義路後,再視部隊傷亡減員情況,休整半月,即開始向山蘿進軍,擬今年內求得解放西北大部地區,然後於明年攻取萊州。
羅貴波分析說,先攻取義路,有利方面在於:1)就整個西北敵情來說,義路比較突出,位置背靠解放區;2)越軍攻取義路後,繼續進軍西北有了立足點;3)從越軍主力集結地到義路,只有三天路程,後方供應上便於解決。而目前進攻義路的不利方面在於:義路去年秋季攻打過,但未攻下,因敵空中援兵趕到,只好作罷。有鑒於此,目前法軍戒備較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