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兵鋒指向越西北(第2/2頁)
章節報錯
中共中央軍委接到羅貴波的報告後很快於1952年4月19日複電,原則上同意羅貴波上報的西北戰役方案,並提醒應注意兩件事:1)加強戰場準備工作,應選派比較強的幹部,組織若幹武工隊,進入西北地區詳細偵察義路、山蘿、萊州地區的敵人的工事、道路交通、糧食等情況,並且積極進行群眾工作,創造主力開進和作戰的條件;2)除部隊的政治整訓應注意少數民族政策的教育外,在軍事演習中,應注意攻堅的戰術教育,要注意攻堅演習,以提高攻堅能力和信心。現在雲南訓練的炮兵團是否提前回越,亦請考慮。
[1]武元甲:《走向奠邊府之路》,1999年出版,文莊作了與中越關系部分的翻譯。引自文莊:《武元甲將軍談中國軍援和中國顧問在越南》,見《東南亞縱橫》雜志,200期。
為戰略轉移做準備
彭德懷主持軍委工作後,對越南戰場的戰略、戰役指導愈加細致;另外,中共中央聯絡部於1951年成立,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的王稼祥從駐蘇聯大使任上歸國,就任中聯部第一任部長。中聯部內專門設定了“越南處”,有“越南通”之稱的張翼奉命從越南南方歸國,就任越南處處長。
張翼,1913年出身于越南南方一個華僑家庭,1922年回中國讀書,190年代,他就讀於北平的中國大學文學系,1938年入黨,同年轉移到上海。在上海,張翼不幸患了肺結核,到廣東汕頭養病。不久,經中共汕頭市委書記批準,他回越南南方休養。在越南,張翼參加了越南南方反對法國殖民主義的鬥爭,曾任越南南部華僑解放聯合總會主任,和越共領導人黎筍、黎德壽等人有許多工作往來,彼此十分熟悉。
在張翼之後,還有幾位在越南工作過的幹部調進中聯部越南處,組成處理越南問題的工作班子,其中有曾於1950年跟隨陳賡入越的周毅之。[1]
從1952年5月開始,越軍著手進行西北戰役的準備,成立了紅河左岸戰區,負責經略紅河以西以富壽、安沛為中心的根據地。該地區將成為越軍進軍西北的重要通道和補給基地。楊友棉被任命為左岸戰區司令員,杜梅任政委。
杜梅於1917年2月2日出身於河內清池縣東美鄉一個農民家庭,199年加入印度支那共産黨。1941年杜梅被捕,被判處10年徒刑,但他於1945年越獄,重新投入了戰鬥。在抗法戰爭中,杜梅先後擔任河東省委書記、河南省委書記等職。就任紅河左岸戰區政委,使杜梅首次擔任戰略方向上的重要職務。後來,1991年6月27日,杜梅擔任了越共中央總書記。
1952年5月29日,中共中央軍委致電羅貴波,明確了在越南的兩個顧問團的統一領導問題:“韋國清由於健康一直不好,不能回越南工作,軍事顧問團即由你來兼任團長,梅嘉生任第一副團長,鄧逸凡任第二副團長。前方實際工作即在你的指導之下,由梅、鄧二人負責處理。”
越南勞動黨中央決定從5月開始在全軍進行政治整訓,中國軍事顧問團的政治顧問們從制定整訓目的,到整訓的內容、方法和組織實施,都給予了全力以赴的幫助。
與此同時,中國軍事顧問幫助越軍建立了正規的後勤供應和服務體系。這項工作主要由馬西夫負責。
由於長期的遊擊戰爭,1950年以前,越軍沒有正規的後勤供給制度,也沒有詳細的後勤條例和規定,軍隊中的經濟工作秩序混亂。馬西夫就任越軍總供給局顧問,與供給局負責人陳登寧相互配合,在邊界戰役之後一年多的時間裡,為越軍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重要的有《後勤總局工作條例草案》,以及軍需、軍醫、軍械、運輸等方面的工作條例,為越軍設立了自成系統的後勤管理制度,制定了供給標準和相應的財務管理制度。
邊界戰役之後,越軍即實行新的後勤制度和財務規章制度。和平戰役後,越軍的後勤管理逐漸正規化,後勤保障系統初具規模。在馬西夫主持下,中國軍事顧問團後勤顧問組對越南後勤軍官進行了業務培訓,一部分越軍後勤幹部被送到中國的軍事院校學習。
在越南南方,以黎筍為書記的越南南方局率領軍民展開了活躍的遊擊戰,漸漸在越南中部蜂腰地帶以南和越南最南端的金甌地區,開闢出越來越大的遊擊區,有力地牽制了法軍。
[1]1990年2月4日,作者在北京訪問張翼。
解放軍邊境剿匪,解除越軍後顧之憂
越軍在準備新的攻勢,法軍並非沒有察覺,法軍對西北地區的擔憂更是顯而易見。為了牽制越軍主力向萊州方向進擊,法軍指揮部加緊了對盤踞在中國雲南對面越南邊境群山中的土匪、中國國民黨殘軍,以及當地越南少數民族“獨立”武裝的支援和裝備。到1952年春天,在越南西北邊境地區,以刀家棟、周光錄、楊道堯等人為首的數股土匪武裝已有數千人之眾,形成了聲勢。
1952年5月,越南花龍地區的土匪釀成武裝暴動,當地越盟政府帶領部分民眾,由越軍第148獨立團一部掩護,退入中國雲南省河口的橋頭、老卡一帶,糧彈將絕。
法軍這一招形成了對越軍西北後側的威脅。羅貴波為此於5月24日急電雲南省委和省軍區:“據報敵軍進至老街市郊附近騷擾,破壞倉庫,掠奪民財,目的在於擾亂後方,牽制我剿匪部隊。越共提議,或者請雲南派兵一部進駐河口,或者從越境配合剿匪的部隊中抽調回兩個連至一個營駐守老街。”
為配合援越抗法,解放軍在中越邊境剿匪
5月28日,雲南蒙自地委急電雲南省委,報告說退入河口的越南軍民處境窘迫。雲南省委即電示蒙自地委先借給越方半月之糧。
這股背景複雜的敵對武裝不除,即將開始的西北戰役就有後顧之憂。在越南勞動黨中央請求下,中共中央軍委命令雲南邊防部隊出境,與越軍合作,以迅猛之勢將這股敵人剿滅。
軍事行動首先在雲南東部邊界對面展開。5月下旬,解放軍第37師的一個團從廣南縣出發進入越南,在越軍一個營配合下,追剿楊道堯、曹世凱匪徒。解放軍在一個月中戰鬥十餘次,殲滅匪徒340人,生擒楊道堯、曹世凱。
在河口當面,解放軍第113團在5月中旬即進入越南黃樹皮地區剿匪。隨後,雲南軍區又組織8個營的兵力,從6月初開始,經過三個月作戰,全殲國民黨殘軍“滇南剿共救國軍”指揮官陸正榮以下2221人。戰鬥中,解放軍也付出了代價,因傷亡和傷病減員1023人。[1]
解放軍入越剿匪作戰時,法軍曾使用戰鬥機襲擾。5月17日,法軍戰鬥機3架,向正在黃樹皮剿匪的中國軍隊掃射,但沒有造成傷亡。7月3日,法軍戰鬥機11架,飛至中國河口上空投擲兩枚炸彈,炸斷了長途電話線。7月4日,法軍轟炸機3架飛臨雲南馬關縣城上空,投彈多枚,炸毀和焚燒了民房415間,造成居民261人傷亡,其中亡107人。
這些犧牲都由中國人民默默承受了。據統計,僅從1950年9月至1951年9月的一年中,美、法各型飛機飛臨雲南的河口、金平、鎮武、車裡、佛海、瀾滄、江城等地偵察、掃射和投彈,計318次。
1952年9月24日,透過中國軍事顧問團電臺,越南勞動黨向中共雲南省委拍發了就此次越中邊界剿匪戰鬥的感謝電:
雲南省委:
頃接報悉,你們奉中共中央命令派遣部隊幫助我們將老街、河江之大部土匪消滅,同時幫助我們的部隊鞏固群眾基礎,幫助當地人民謀生,剿滅匪特。謹致誠摯的感謝,並請轉具有高度無産階級國際主義精神之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各單位。
越南勞動黨中央
1952年9月24日
剿匪戰鬥解除了越軍的後顧之憂,中方仍表示,一旦情況緊急,越中邊界地區的越南政府和部隊可以臨時避撤到中國雲南境內。為此,中共西南局在9月4日曾電示雲南省委:“同意你們的處理辦法,如越方政府人員被迫撤入我國,要給予熱情的幫助和招待。”
進入8月,西北戰役的準備已到最後階段,越軍總軍委召開了組織工作會議。會議在中國顧問許法善協助下,由總政治局主任阮志清和組織局局長阮仲永主持,強調加強黨在主力部隊中的作用。中國後勤顧問們根據與越方一起編制的計劃,從國內調運來大量的武器裝備。
西北戰役計劃確定,以第312師為先頭部隊,先行挺進西北。這時,第312師顧問董仁已經和師長黎仲迅、政委陳度很熟悉了。董仁認為越南部隊是有戰鬥力的,關鍵是要繼續提高指揮能力。他來到第312師後,遵照顧問團首長的指示,集中了上百名團、營、連幹部進行整訓。現在董仁知道,該由戰鬥來檢驗雨季整訓的成果了。[2]
越軍312師中國顧問董仁右)和助理顧問李思恭1952年越南西北戰役中合影於安沛
[1]1989年12月,作者在昆明多次訪問原昆明軍區參謀長李文清。
[2]1989年年9月,作者在北京多次訪問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