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是濟陰名士,本來是投奔河北,並得到了袁紹的重用,他也在袁紹與公孫瓚爭奪冀州的鬥爭中立下大功,只是因為董昭的弟弟董訪在張邈軍中,而張邈與袁紹矛盾激化,袁紹聽信讒言,想要怪罪董昭,董昭見勢不妙,逃離了河北,途中經過河內,被張楊強留下來為他效力。

董昭慧眼擇主,雖然遭到張楊的強留禮待,但是他已經看出張楊並非這個亂世的明主,無心為張楊效力,於是也只是為了苟全性命,才與張楊虛與委蛇,內心一直留意著天下局勢的變化。

後面因為呂布襲擊邊邑挑起事端,輕啟邊釁的河內與早有準備的河東隨即陷入大戰,河內軍隊連戰連敗,連張楊也被河東大軍圍困在了野王城。

在此期間,董昭眼見不妙,又再一次提前逃脫,跑回了兗州老家,與已經控制兗州的曹操開始有了交集。

因為顧忌到了袁紹的存在,所以曹操雖然知道董昭的才能,卻不敢堂而皇之地闢除董昭入府,只能是以禮相待,不時派遣親信給董昭送去禮物、書信。

後來曹操平定兗州叛亂,攻滅張邈勢力的時候,也因為董昭的緣故,赦免並繼續任用其弟董訪。

對待董昭,曹操並非不用,只是在靜候時機,而現在,就是將這位大才派上用場的時候了。

在交談之中,曹操與董昭談論了雒陽朝廷的內情,一點也不將董昭視為外人,甚至將郭嘉的書信交給董昭觀看,以此來向董昭問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曹操心中糾結的是,他既想出兵赴雒、奉迎天子,又不想在西面與閻行這等強敵大打出手,四面樹敵,讓虎視眈眈的袁術、劉表、呂布等舊地、隱患有機可乘。

他既想要採用郭嘉的建策,利用袁紹的龐大實力來對付閻行,又怕讓河北的勢力過多介入,一旦袁紹臨時起意,也想要奉迎天子,那曹操無力阻攔,就反而是引狼入室,辛辛苦苦穿針引線一場,卻白白為他人做了嫁衣。

因而,他想要諮詢董昭的意見。董昭曾經在袁紹麾下效力,在河內時也曾與長安朝廷打過交道,對河東的閻行勢力也頗有一些瞭解,更重要的,是董昭擅長折衝樽俎之道,在這一點上,連他麾下的荀彧、程昱都要稍遜一籌。

毫無疑問,董昭就是曹操心中想到的破局第一人選。

而董昭,在看完書信之後,沉吟許久,方才張著小眼睛,看向曹操問道:

“昭心中思得‘兩虎相爭’之計,卻不知君侯能用否?”

曹操撫須微笑,他也是才思敏捷之人,自然聽得出董昭的言下之意,兩虎一是袁紹,一是閻行。

因為董昭逃罪於袁紹,而曹操又與袁紹乃是好友、同盟,所以不僅曹操不能夠明目張膽地闢用董昭,兩人平日裡交談也是儘量避開袁紹這個話題。

現下,董昭在獻策之前,隱晦地提到了袁紹,就是想要試探曹操的心意,若是曹操只是想要奉迎天子,內心深處卻無與袁紹相爭的雄心壯志,那董昭的建策,不獻也罷。

“公仁但說無妨,孤願聞其詳!”

得了曹操篤定的回答,董昭點點頭,開始說道:

“君侯心中所患,小者為河東,大者為鄴城,故而昭以為,郭參軍此計可行。袁本初行事雖曰持重,實則遲疑,一遇大事,麾下文武各言利害,袁本初難決於心,必然久拖不決。”

“君侯不如遣使前往鄴城,遊說袁本初一同出兵赴雒,鄴城出兵與否皆無妨,只需以河北之勢分三河之勢,兗州再乘便進軍,搶先一步,奉迎天子,必告功成。事後再假言移駕鄴城,袁本初多疑無斷,必疑而緩之。”

說到這裡,董昭頓了一頓,瞧了曹操一眼,又繼續說道:

“如若袁本初疑緩,君侯再可遣人說服天子朝臣,定都於兗、豫之間,如此,則朝廷歸於兗州,君侯也可奉天子以討不臣,成就王霸之業!”

喜歡三國縱橫之涼州辭請大家收藏:()三國縱橫之涼州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