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銘怔了怔,他熟讀兵書,這種場面不需親身經歷,便能體會此戰之慘烈,他所提出的計策在總體上是可行方略,但要落到實處,確有許多要多加謀劃揣測之地。他問道:“不易,你的意思是,此次北伐,關鍵在幽州。”凌楚瑜道:“不錯!幽州城高易守,若我軍久攻不下,倘若援兵來救,後果不堪設想。”他頓了頓,道:“不過我們尚未經歷一戰,只是在這裡紙上談兵,戰場訊息千變萬化,勝負不僅是雙方兵力優劣,天時地利缺一不可,還有就是統兵大將指揮排程。若是一個平庸將軍守城,就算兵力相等也會慘敗。”秦銘哈哈笑道:“如今沒得仗打,憋屈得慌,能與不易你討論兵事,也是一樂事。來,我們邊吃邊聊。”

秦銘拉著他在帳外生火烤肉,二人聊至深夜,又接著值班守夜,四更天才回營呼呼大睡。

次日辰時,押糧隊伍用早飯便出發,中午時分傳來軍令,因宋軍已越過拒馬河,易州和逐州見勢大,相繼投降,趙光義大軍直上,以二州為後方屯糧之地,故令押糧部隊趕往逐州安置糧草。

眾軍士雖未曾參戰,但聞大軍得勝,自是喜上眉梢,便加快速度,往前方運輸糧草。秦銘也是暗喜,一旦進入敵方國境,便極有可能原地駐紮,以備隨時調遣,甚至有可能參戰。

兩日後,一行人抵達逐州。在交運糧草後,果不其然,逐州守將因部隊被調往前線作戰,故令其編入麾下,日夜操練,以充軍力。

在城北外逐州大營,這裡有一萬軍駐紮,主將乃逐州守將樂常,他奉命留守,一為後應,二來訓練新兵,留為後用。

趙德從軍帳歸來後,便集合部隊於本部大營,他身披鎧甲,白色鬥縫呼呼做響,好不威風。可惜他面色白淨,輕狂自傲,既沒有武將之勇,又沒儒將之風,眾多士卒不服,無奈他憑藉父親為官,謀得一個指揮使之位,不得不聽令。

他巡視一會,朗聲道:“各位將士,如今我們已編入樂將軍麾下,也算前線部隊。但時刻牢記,我們身處敵境,需事事小心,勤加操練,有朝一日上場殺敵,建立功業。”眾士卒紛紛高喝,氣勢高漲,唯獨秦銘和凌楚瑜一笑置之。

接連幾日,涿州大營每日操練,氣勢如虹。凌楚瑜和秦銘身懷武功,區區訓練不在話下。尤其是秦銘,勇猛過人,表現優異,很快就引得其餘將領重視,連跳幾級,升任副指揮使,位列趙德之後。

他素來對趙德頗有不滿,只是憑父親謀取之位,一無武力,二無智謀,一路上還百般挑剔,受不了這兵旅之苦,竟卸甲騎馬,大損士氣。趙德見秦銘得勢,雖有不滿,但礙於是樂常親自任命,不敢得罪,只是日常裡多加使絆子,穿小鞋,但這小伎倆都被凌楚瑜巧妙化解。他瞧二人一唱一和,極為惱怒,卻又沒有辦法。

這幾日捷報頻頻,先是前線大軍神速,僅三日趙光義大軍就至幽州城南,駐蹕寶光寺。大宋先鋒部隊在沙河遇到遼軍,馬上以先至的兵馬與之交戰,後軍不久到達,而後諸軍齊集,大敗奚底、討古及乙室王撒合軍,斬獲甚多,生擒五百餘人。而後進軍得勝口,又斬首千餘人,大獲全勝。秦銘見此形勢,與自己所謀之疾進計策所差無二,更加急不可耐。

正當慶賀之際,宋軍忽被大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襲擊後方,接連敗退,與斜軫軍對峙於清沙河北京城北二十里)北。二日後,宋軍分出一支兵馬與其對峙,大軍則揮師圍攻幽州城。皇帝趙光義次日由城南寶光寺至城北,親督眾將進兵,先攻擊清沙河遼軍,大戰一日,殺敵甚眾,獲馬三百餘匹,遼軍雖敗,但仍然憑藉險要堅守。隨後趙光義又親自督軍攻城,宋軍三百人乘夜登城,被耶律學古力戰所擒,後又發現宋軍在城下挖隧道,急忙派兵堵之,修守備等待援兵。而幽州被圍,遠近震動,遼順州守將劉廷素、薊州守將劉守恩相繼率部降宋,戰局對宋一片大好,甚至認為攻克幽州,便在不日。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可幽州城畢竟牆高池深,加上遼國士兵奮起反抗,宋軍竟久圍不下。皇帝趙光義見此,便下令撒佈謠言,說幽州多處已降,欲動搖人心。但遼將耶律學古與韓德讓等共謀守禦,安定反側,守軍才安下心來守城。大宋久攻不下,士氣低落。

遼國皇帝耶律賢聞知南京被圍,於是急遣耶律沙、耶律休哥兵分兩路,統帥五院軍之精銳馳赴前線。遼兵騎兵神速,耶律沙六日後便抵達幽州城下,與宋軍大戰。趙光義見勢大,親自督戰,宋軍英勇,此戰大勝。然而當時的宋軍連續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城,士卒早已疲殆,故而雖然戰勝,已無力追殺逃兵。

令趙光義始料未及的是,耶律休哥率軍出其不意間道而來,人人手持火炬直衝,宋軍不知其多寡,加上心力交瘁,未等接戰心裡已經發怵,故不敢接戰,趙光義見兵困馬乏,不能戰之,欲據高梁河,與遼軍對峙,休整兵力,以圖後進。

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敗軍,使之回去再戰,與宋軍相持,然後與耶律斜軫各自統帥精銳騎兵,從耶律沙的左右翼挺進,乘夜夾攻宋軍,實行兩翼包圍鉗擊之勢。戰鬥激烈非常,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被三創猶力戰。城中耶律學古聞援軍已至,也開門列陣,四面鳴鼓,大軍湧出。城中居民大呼,響聲震天動地。耶律休哥繼續率部猛攻,這時宋軍背腹受敵,又無法抵抗遼軍的猛攻,只能紛紛後退。

得勝遼軍勢不可擋,耶律沙從後面追擊,而休哥與斜軫兩軍也對宋軍實行超越追擊。宋軍大敗,死者萬餘人,連夜南退,爭道奔走,潰不成軍。

就在宋軍被包圍之時,趙光義覺得大勢已去,急忙令人前往逐州搬兵來救,即便是大敗,也可接應後撤。樂常接到軍令後,急忙發兵從幽州方向而去。他親率三千精銳騎兵,星夜馳騁救援,而餘下七千步兵則為後應。

秦銘所在營部有半數騎兵,皆被抽調出徵。向來安逸的趙德一聽要開往前線,頓時慫了,但軍令如山,又不得違抗。他情急之下,生出一計,讓秦銘這個副指揮使帶領二百餘騎兵前去幽州,自己則在後面督軍。這樣一來可不違背軍令,躲過一劫,二來也可藉機剷除秦銘這個心頭之患。秦銘欲上前線之心,早就按耐不住,當即接下軍令,率領二百餘騎兵,隨樂常賓士幽州救駕。

喜歡俠骨照銀槍請大家收藏:()俠骨照銀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