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緬甸烽火(五)--戰略眼光(第1/2頁)
章節報錯
此時新山市,廖青正坐在南峰的辦公室中,語氣輕快的向南峰、劉衛國彙報緬甸的最新戰況。
當說到緬甸形勢危急時,廖青的語氣變得嚴肅起來。
南峰聽著,也收起恬淡的笑容。雖然緬甸遭了報應,讓他心裡舒坦了很多。但過分削弱緬甸,確實於大明不利。所以他覺得現在是時候見好就收,拿出實際行動,施壓暹羅,解開緬甸的內外困局。
但旁聽的劉衛國,卻有不同的意見。
只見他盯著牆壁上的世界地圖,將焦點,都放在緬甸那塊區域上。用略帶遲疑的語氣道:“我在想,有沒有可能移花接木,將越南之策搬到緬甸。”。
也是反緬勢力和暹羅大軍的進展太快了,出乎了他的預料。所以他根據慣有的戰略眼光,重新評判緬甸的形勢。然後萌發了趁緬甸朝廷衰微之際,掌控緬甸的想法。
時移勢也!
南峰和廖青聽到這話,並不覺得驚奇。因為他們也有過這種想法。只是仔細一想,他們又因種種原因,否決了這個想法。
畢竟緬甸和越南還是有很多不同的!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越南和英屬印度殖民地隔得遠,有個風吹草動,沒那麼容易引起英國的注意。且當初大明插手越南,是在英國和西班牙都沒有防備的時候。有一定的突然性!
以致後來英國和西班牙反應過來時,只能瞪眼看著,沒有任何辦法。
但緬甸不同!它和英國的殖民地隔得很近,稍有動靜,就會引起英國的注意。且按照戰略眼光來看,英國肅清印度後,矛頭絕對會東移,指向緬甸。因為這個時代,清國是無可爭議的經濟大國。所有想做生意的國家,都不會放過清國這個市場。像現在,英國就一直偷偷往清國輸送鴉片,賺取豐厚的利潤。
只是大明的存在,嚴重阻斷了它前往清國的海上商路,致使輸往清國的鴉片量,大跌了八九成。所獲得的利潤,也變得微不足道起來。
所以從地理位置考慮,英國是絕不會放過緬甸這個和清國接壤的陸上大國。否則在後世,也不會有三次英緬之戰,吞·並緬甸了。
因此大明若是間接掌控緬甸的話,一定會刺激英國的神·經,引起強烈的警惕與反擊。
說不定,還會提前點燃明英戰火。讓無可避免的南洋之戰,在緬甸打響。
這種結果,大明當然是不允許發生的!
一來是大明還沒準備妥當,二來是大明要讓緬甸替自己承受一部分英國的火力,不可能讓緬甸這把尖刀,就這麼爛成一堆廢·鐵。
第二個不同之處是局勢。
大明掌控越南時,可是極有耐心的等到阮福映統一越南,天下安定。然後才送阮福映歸西,扶持他兒子上位。
可緬甸現在內憂外患,緬王孟雲如果在這個時候,突然沒了。那貢榜王朝內部,極有可能變成一盤散沙。畢竟貢榜王朝的緬王上位史,就是一部手足相·殘史。比如孟雲,就是殺了前任緬王,弒君上位的。且他做的比歷任緬王都狠。一登上王位,就殺盡所有可能登上王位的親兄手足。
致使皇室一族,幾乎沒有男丁。不然他也不會對兒子的死,那麼耿耿於懷了。
所以大明若想緬甸還能發揮作用,就絕不會讓孟雲在這個時候發生意外。畢竟四分五裂的緬甸,只是一頭任人宰割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