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當前,無論是反緬勢力,還是暹羅軍方,普遍使用冷兵器作戰。雖也裝備了一定數量的火槍,但整個軍隊中,火槍部隊所佔的比例不大。

而眾所周知的是,冷兵器的殺傷力有限。和火槍相比,自然是差之千里。再加上反緬勢力和暹羅軍隊的訓練方法和作戰方式,都極為落後。那後勤運輸,更是落後得不忍直視。

不管是和大明相比,還是和西方諸國對照,都不能相提並論。

借用大明的老話,他們就是還處在文明世界之外的軍隊。

因此靠他們速戰速決,推翻緬甸貢榜王朝,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於是持久戰就無可避免的來了!那緬甸官方,也能獲得喘息之機。再較量,很可能就攻守互換了。

所以他不贊成印度總督在這個時候,出兵東孟加拉。

不然緬甸挺過來,那英緬好不容易達成的和解,就頃刻間化成泡影。那對大明和緬甸的挑唆,也就竹籃打水一場空。

但印度總督已在信上寫明,東孟加拉的緬甸駐軍,已被英軍全·殲。也就是說,現在的東孟加拉,徹底掌控在英軍手中。

這倒讓馬戈爾尼有些無能為力了!

這樣想著,他臉上的憂色就像化不開的陰雲。好似一不留神,就會滴出水來。

其實他猜得沒錯,大明在這件事上,不可能撇清關係。否則情報司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且也只有大明有那個實力,讓那些反緬勢力,有底氣挑釁英國。

不過稍稍有些出入的是!大明只扶持緬甸西邊的反緬勢力,像阿拉乾的金彬、曼妮普爾邦、阿薩姆邦等一個個稍有勢力的土邦王國。他們鬧騰起來,給緬甸官方的影響也大一些。

至於東邊的,都是一個個小土司。勢力分散,很難擰成一股繩。但他們和暹羅隔得近,所以無一例外的受到暹羅的影響。

大明也是不想做得太過,暴露了自己,便對東邊勢力弱小的土司無視了。

《大明日報》指出的事實,也是以此為依據。只是將事實誇大了一些,將所有反緬勢力,都推到了暹羅頭上。

而英使失蹤一事,則是金彬為表達對大明的忠心,故意而為之。那人,也早被金彬送給了情報司。在榨乾了所有剩餘價值後,葬身魚腹。

至於金彬為何要選在軍營附近抓捕英國使者,還那麼肆無忌憚、明目張膽。主要是想透露兩層含義。

一個是激怒英國,和英國拉開距離,儘量向大明靠攏。可能他也發現了大明的大腿比較粗,所以抱得更緊。

二來是做給有心人看的。畢竟英國使者被抓,還是在軍營附近。眾目睽睽之下,保不準被有心人看見,引起懷疑。比如貢榜王朝的探子。這樣一來,反而讓大明藏得更深,更不容易暴露。

正是抱著這樣的心思,金彬才出此下側。

顯然,能成為領袖的人物,心思都不是空的。

大明對此,也是持喜聞樂見的態度。便在扶持力度上,稍稍加大一些。卻不想,這一舉動引起了曼妮普爾邦和阿薩姆邦的跟風。只是英國使者早被他們轟走,也沒地方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