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不同之處是平衡!

當初大明插手越南,是想將其變成北上東亞的海陸大通道,從而打破西班牙的封鎖。在定位上,就沒指望內戰剛平的越南,會有多麼強的國力。也更沒想它幫助大明,抵消西班牙的鋒芒。

但緬甸就不同!

一開始,就被大明定位成抵禦英國的尖刀。和暹羅一東一西,從兩個方向,給英國製造麻煩。

如今暹緬之間爆發戰爭。

假若緬甸敗得一塌糊塗,一蹶不振的話。那暹羅絕對會實力大增,信心大漲。那對大明的敬服之心,就會有所消減。這顯然是大明不想看到的事情。

即使大明支援了阿拉幹、曼妮普爾邦、阿薩姆邦反·叛緬甸,以及暹羅反攻緬甸。也只是給緬甸一個教訓,而不是真的要打垮緬甸。

這和馬戈爾尼所認為的一樣。

所以緬甸這個對手,必須存在。也好讓暹羅警醒著,對大明時刻保持著敬服之心。否則飄起來了,就成了大明麻煩,反傷了大明。

僅這三點,就把劉衛國的想法,給徹底的否決了。

只是對於南峰他們的解釋,劉衛國並未聽進心裡。熄滅手中的菸頭,站起身來。徑直走到牆壁上的世界地圖邊,指著緬甸這塊地方道:“緬甸西至印度次大陸,東至中南半島內陸。北至清國西藏、雲南,南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

用專業術語說,就是十字路口,戰略位置十分險要。

如果我們掌控它的話,不但打破了英國在印度洋對大明的封鎖,而且還能以此為跳板,進攻印度。

以英國那些資本家愛財如命、守財奴的性子,是絕不允許印度殖民地出現危機。那樣的話,大明和英國在馬來半島的明爭暗鬥,就極有可能轉移到印度上來。

這成了戰場,損失最大的,必定是印度。也就變相的,等同於英國。”。

這就好比圍魏救趙!用印度,轉移了大明和英國鬥爭的焦點。

算是一種跳脫南洋之外,禍水東引的戰術!

就像後世南·海問題,東海解決的思路一樣。日本在南·海不斷指手畫腳,引得中·國將視線轉移到有領土紛爭的東海。讓日本不得不回援,顧全自己,使之停止對南·海的干涉。

劉衛國的想法,就如出一轍。

將印度,變成南洋紛爭的突破口。讓英國人的精力與視線,都轉回印度。那樣的話,不僅會讓英國措手不及,還會讓主戰場,避開南洋。從而避免了大明的南洋海外領出現大的損失。

感謝黃薯的推薦票,也謝謝你的持續支援!)(未完待續。)

喜歡雄起澳洲請大家收藏:()雄起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