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結束
章節報錯
高軼那晚的情緒大爆發好像徹底讓她意識到了自己這段時間來的苦惱和困惑,她昏昏沉沉走了太久,卻總見不到撥開迷霧見天光的日子,至那之後才發現,等待是完全無效的,久久繞不出去,那就幹脆撕開它吧。她從那一段時間開始接觸了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明明是晦澀的文字,但正因為其晦澀,高軼沉迷於解讀中不能自拔,在那一段時間,她在每天完成定量的作業後,就開始順藤摸瓜,從自己讀過的上一本書開始閱讀與之相關的書籍。
有過相似的經歷,才能更加理解與自己經歷相似的人。高軼覺得自己好像越來越能夠輕易地原諒一個人,因為她突然發現,所有人做出的每一個舉動,都有其必要的原因,思來想去,她突然開始同情每一個人起來,甚至包括她自己。
蕭鶴幹脆的說:“你要是把這些心思跟別人講了,那你就是白蓮花和聖母合一塊那種型別的了。”
“我覺得我就是喜歡你這點。”高軼嘀咕著,被蕭鶴聽見,笑得拍拍她的腦袋。
那晚過後,她與周明達的關系也像破冰一般,至少可以忽略已經亂成一團毛線的所謂感情糾紛,重新舒舒服服的當成朋友。
可要再進一步?她想不出那種感覺。周明達是她從小時起就出現在身邊的玩伴,是見證她每段變化的朋友,是在互相受傷時擁抱取暖的親人,即使在某一時刻,他們不約而同地因為年少氣盛對對方起了旖旎的心思,但人最喜歡和最留戀的恰恰就是曖昧和得不到的感情。當他們各進一步時,就是在各退一步。
她大概不能適應親密關繫了。
可話又說回來,高母罕見的對高軼溫柔起來,每天打電話問她想要吃什麼,又給她帶回家高軼最愛的奶茶。高軼想,原來高考的加成功效那麼大。
她別扭的接受高母的厚待,連說聲謝謝也覺得困難。就是這樣的感覺,她似乎早有預感,她的母親會離開她,不是被動的離開,而是早就計劃好的主動逃離。
在很久以後,高軼獨身一人在美國留學,不認識一個人,和蕭鶴也好久沒有聯系,自己的家更是七零八落,罕聞訊息。可正是這樣的處境,讓她覺得熟悉和溫暖。那些旁人的關心讓她害怕,與其等待離去和背叛,不如一開始就扔得幹幹淨淨。
像高考那一年,時間過得特別快,高父送她到考場,沒有說一句話。出來時,還是沉默無語。
高軼在家呆了幾天,終於確信高母再也不會回家了,居然覺得釋然。她終究遺傳了高母卻又比不上高母,那些氣憤時暗暗發的誓言她沒有勇氣和能力實踐半分,但高母毫不猶豫的做了,完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二次大逃離。高父自那年起搬回了他自己的老家,委託周家幫忙把在這座城市的房子賣掉,連回憶也不曾留下。
所以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悄無聲息的沒了訊息嗎?高軼在國外的那些日子裡時常想。她其實最早接觸的是張愛玲的小說,《小團圓》百看不厭,那些曾經讓她痛苦和絕望的故事如今真真切切的發生在她的身上,她想,一切都還好呀。
不能去細想,一想就沒有辦法希望和幻想。
和周明達,是怎麼沒有聯絡的呢?日子過的久了,誰也不先聯系誰,最後是連逢年過節都不發簡訊的結果。他們之間最開始真的只是鄰居而已,失去了對門的關系,就再也沒有關繫了。
大部分的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也不轟轟烈烈,結束的總是悄無聲息。
作者有話要說: 好像是完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