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章節報錯
真正開始著手寫一部小說的時候才深覺自己文筆匱乏,對於自己第一部可以算是中長篇的小說,我在其中有過期待,更多的是失望,心境變化種種,皆不可尋。
很抱歉的是剛開始抱著一定要輕鬆些,純粹是傾訴的念頭,但是還是不能避免那些自認為陰暗晦澀的情緒。還因為在寫的過程中,發生了其他的一些事,我越寫越喪,在最一開始,只是想寫青梅竹馬的故事,但是在過程中,自己好像也沒有再有辦法接受這樣的情感,甚至在陳徹這個人物出現時,我覺得陳徹和高軼更般配些。
最後的末尾時我嘗試把周明達和高軼湊在一起,但是以高軼的個性,她好像不會和任何人在一起也不會相信任何人。這讓我覺得挫敗,小說或許應該是在文中創造出新的人物,讓他們活過來,然後自己選擇。但我不可避免的要把自己代入進去,只要自己遇上什麼糟糕的事,就會把那種情緒加諸於人物上。
這可能是我人生中第一部真正可以算得上完結的小說,寫的很不好,期望之後可以修改,但是怎麼修改呢?
還是繼續寫下去吧,或許文筆也能天道酬勤,可以越變越好。怎麼辦呢?在這樣的情緒裡不可自拔,註定不能脫離。
到最後,我寫的時候突然覺得這個結尾怎麼跟《小團圓》有點情節上的相似呢?我安排高母最後永遠的杳無音信,其實在之前的章節中也可窺見,她在生活中生氣,不過是因為對現狀的絕望,她的父親的離去成了壓在駱駝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總之徹底壓垮了她。
陳徹消失的突然,事實上是我遇見了太多這樣的人,相遇的時候總覺得眼前一亮,以為可以相交相知,事實上卻是最後往往結束的莫名其妙,讓人摸不清頭腦。
周明達和高軼,我怎麼也沒有辦法讓他們合情合理的在一起,他們之間從小時的家庭開始好像就沒有辦法在一起。高軼是一個性格敏感的人,更傾向於把情緒內在消化,自己吞嚥自己的快樂。但周明達的成長環境不同,父母的性格決定了他想法要比較單純一些,甚至有些不沾世事的感覺,這也是他沒有辦法對陳徹的事有太多情緒的原因。
而高軼和蕭鶴,她們是友誼,但人在不停的變化友誼或許只是人生路上的一段,兩人在未來會不斷的改變,變得無法理解對方,最終只能透過對從前的眷戀來勉強維持關系。
但我不認為這樣的結局是悲劇。高軼最後的性格形成註定了她享受孤獨的感覺,是這樣的。
之後大概還會修改的。不過想先把自己一年前的人間事這個坑填完,再改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