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韶州(第2/2頁)
章節報錯
此時街道灑掃一新,街道兩旁士兵分兩列站定,神色肅穆。
“如何不見有百姓?”陳易皺了皺眉問道。
“山野小民不懂禮儀,恐沖撞殿下,因此全城戒嚴。”陳綸連忙解釋。
陳易這才點點頭,說道:“明日便解禁吧,若因孤而令百姓不安,則是孤之錯了。”
陳綸連忙稱是,心中略略鬆了口氣,看來這個新來的越王還算體恤民生。
本朝藩王分封不錫土,雖大多沒有軍政實權,但對於尋常百姓、普通官員來說仍是龐然大物,若遇到個魚肉百姓的,當地官員和百姓也是叫苦不疊。
越王府在城東北,因時間緊迫,沒有建新的,而是由陳易一位叔祖的王府翻新改建,當年這位王爺就藩韶州後不久,就中了瘴氣、水土不服,很快哭求朝廷改封江西上饒去了,當年這個王爺頗得聖寵,王府建了足足四年,最後人卻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蕩蕩的王府。
越王府佔地三百五十餘畝,名為府,實際上卻是一座巍峨氣派的王城。四周高牆聳立,將王府與外界隔絕起來。
王府中有前殿後院,自成一個小天地。親王家眷住王府內城,王府屬官則在王府外城居住和辦公。
顧桓站在越王府外,也覺得頗為震撼。他本想著韶州偏遠之地,敕建王府的時間又倉促,恐怕建不成什麼樣子。
沒想到映入眼簾的卻是這樣巍峨的一座王城!他瞬間覺得自己成了夜郎自大的土包子。
王府外門處,是一座五彩琉璃材質的九龍壁,長十幾丈,臺基加上主壁高三丈,只比京城皇宮的九龍壁略小一二。九龍壁正對著是外門,第二道門是前門,第三道門則是王府南大門——端禮門。
端禮門兩側有兩個牌坊,其中門東面的是“欽承上命世守代邦坊”,門西面的是“天璜宗帝親藩坊”。
進了端禮門,才算真的進了越王府。
當晚,韶州知府與指揮使就在越王府擺上筵席,為越王以及他手下一眾文官武將接風洗塵,陳易也很大方地命人將從京城帶來的十壇江南狀元紅開啟,與諸君共飲。
廣東的酒以鼓香型的白酒為主,狀元紅則是江浙一帶的花雕酒。
陳綸正是浙江人,此時聞到家鄉的酒香,也不禁有些感慨,對越王的神色也有了一絲真誠的親切。
顧桓站在陳易身後微微笑了笑,越王殿下也是有備而來的。
韶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菜餚也風味各異,此時一道道韶州特色菜餚呈上,奔波勞累了數日的越王府眾人也是精神一震。
不一會兒,絲竹之聲響起,一個個身姿妖嬈、長裙水袖的舞姬魚貫而入、翩然起舞,跳得正是韶州府著名的採茶舞。
一時間觥籌交錯,歌舞笙簫間,眾人很快地熟悉起來。
顧桓也認識了韶州府的主要官員。知府陳綸是兩榜進士出身,年約四十餘歲,談吐風雅,言辭間頗有風骨,看著是個務實的官員;指揮使葉琛身材魁梧,一臉麻子,看上去有些兇悍,不善言辭,但是眼神卻頗為犀利,簡略介紹了韶州府各關隘的駐兵情況。
“韶州府走水路順流而下,兩日可達廣州府,如今隨著廣州府的興盛,我們韶州府也沾了些光,各種山貨、特産走水運送到廣州,百姓手裡有了活錢,生活也好了很多。”陳知府笑著介紹:“今次殿下南下坐的船,有一部分還是有廣州府借調的,過些時日我們還要還回去。”
陳易點點頭,說道:“有勞諸位替我操勞。”
“這是下官分內之事。”陳綸連忙說道,又一一介紹了韶州府的風土人情、民生要務。
陳易凝神傾聽,神色認真,不時地問兩句,也能點在關鍵處,對韶州的民風地勢都頗為瞭解,顯然在來之前是做足了功課的。
席間鶯歌燕舞,他卻不動聲色,對酒也是略盡禮節,頗為自持。與下屬交談和藹可親,卻又不失親王儀態。
韶州府的官員私下裡互相對了個眼神,這個越王年輕雖輕,卻不是個好糊弄的。
顧桓端坐在陳易身後,一邊聽著席間眾人你來我往的談話,一邊默默地吃著東西。
陳易今日的表現,不僅震懾了大小官員,連他也有些刮目相看。短短時日,這個年輕的皇子已經成長了許多,果然不愧是天潢貴胄。
或者說,有理想就會有動力?目標不同了,表現自然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