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韶州(第1/2頁)
章節報錯
越王就藩大隊人馬四月初八離開京城,一路山重水複, 在洞庭湖下船後, 改換車馬,沿官道南下, 終於在五月底抵達了湖廣交界的宜章縣。
再往前,就是廣東的樂昌縣了。在這裡, 他們將再次乘船,走水路南下,穿過水流湍急、有九龍十八灘之稱的樂昌峽,直奔韶州府而去。
韶州府府治在曲江, 西漢時就設縣,可謂歷史悠久。下轄曲江、湞江、武江、樂昌、南雄、始興、仁化、翁源、乳源等縣, 所轄地域多為山城。
韶州境內水路發達,為珠江水系北江支流發源地,其中武江起源於湖南臨武縣,自北向南貫穿全境,韶州境內大小河流星羅密佈, 在韶州城內呈羽狀彙入北江, 濤濤向南流去。
此時越王陳易與文武官員站在船頭上, 欣賞著兩岸的秀麗風景。
韶州府是著名的丹霞地貌,河流兩岸的高山既鬱郁蔥蔥地長滿了參天古樹, 又不時露出如紅霞般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 巨大的紅色峭壁聳立在江邊,令人不由得感嘆造物主的神奇。
“‘山勢收縮如刀切之齊, 水勢逼仄如束薪之急。’果真是鬼斧神工!”陳易站在船頭,看著奇異的地貌風景,贊嘆不已。
千裡迢迢而來,終於進入韶州府地界,眾人雖然難掩疲憊,還是興致勃勃地站在船頭賞景。
身後的顧桓笑道:“色如渥丹,燦若明霞,韶州府的丹霞地貌果然不負盛名,我聽說其中丹霞山正是這種地貌的代表,山勢巍巍、瑰麗清奇,今後若有機會,定當去攀爬一翻。”
陳易連連點頭,不由得有些期待。
一旁的江淮也接著說:“昔日禪宗六祖惠能法師在韶州弘法,丹霞山也稱六祖道場。據聞其肉身菩薩如今仍供奉在丹霞山南華寺中,既然來了韶州,我們也當前去拜謁。”
左長史傅大人聞言笑道:“江典薄小小年紀,倒對佛法感興趣?難得難得。”
江淮紅了紅臉,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陳易眼睛轉了轉,笑道:“‘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事跡,孤也景仰得很。”
傅長史連連贊越王博學。
一場小口角消弭無蹤。
這一路上,陳易常讓江淮和顧桓隨侍左右,儼然心腹,隨行的其他文武官員難免有些不服氣,但因越王維護,也只是試探幾句,不敢太過分。
顧桓的視線在另一旁沉默不語的右長史莫大人身上轉了轉,微微笑了笑。
真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藩王府就如一個縮小版的朝廷一般,如今已隱隱可見各種派系,傅長史和莫長史同為長史卻各有立場,而自己和江淮也不知不覺地成了一個小團體,將來到了韶州府,還有當地官員和鄉紳……真是有趣。
順流而下將近一日,水面逐漸寬闊起來,兩岸也隱隱出現了一些村鎮,綠油油的稻田連綿不斷,遠處似有炊煙嫋嫋升起。
韶州府的北城門“湘江門”已經遙遙在望,“湘江門”又稱迎恩門,但凡來韶州的京官,通常走水路就在這裡下船上岸。
此時迎恩門外,韶州知府陳綸、指揮使葉琛率領當地文武地官員出城一裡、恭敬迎候。
越王的船隊登岸,城門上立即響起了三聲禮炮。
越王府眾人下船登岸,親兵校尉牽來陳易的白色高頭駿馬。陳易一馬當先,顧桓與其他親衛一齊上馬,緊隨左右,身後是王府屬官和隨行家眷,一行數千人,此時整條武江上,密密麻麻都是大大小小的船隻。
這些船是韶州府的渡船,和長江上的樓船不能同日而語,但連綿不絕、遙接天邊,卻也頗為壯觀。
韶州府眾官員跪地行禮:“恭迎越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陳易迎了上去,朗聲說道:“諸位大人快快請起。”
韶州府官員謝恩起身。
知府陳大綸說道:“殿下您一路車馬勞頓,請隨臣等進城入王府歇息。”
陳易謝過陳知府,率領眾臣工進城。
韶州城始建於西漢,歷代以來不斷發展,此時城牆周圍長九裡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共有八座城門,順時針由北到南分別是望京門、子城門、迎恩門、青來門、聞韶門、阜成門、文明門、鎮越門。
顧桓也跟隨在越王身後,踏進了這座有嶺南第一要塞之稱的古城。
韶州城不大,和繁花錦簇的應天府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建築卻頗有嶺南特色,倒也值得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