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 李內斯的新生活(第2/2頁)
章節報錯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延續千年的歐洲反猶運動開始了。自此之後,西歐大規模迫害猶太人的行動愈演愈烈,猶太人不管是在現實還是文學作品裡,都被刻畫成了魔鬼的門徒。一個邪惡而低賤的種族,一切壓迫都是應得的。
後世很多人都從影視作品裡看過二戰時對猶太人設定隔離區,胸前要佩戴黃色的六芒星。殊不知歐洲從十六十七世紀就已經這樣做了,穿特定的衣服、佩戴特殊標誌、高牆環繞、門口還有基督徒站崗;沒有許可,不能在城市中到處走動。
也許有人會說,猶太人可以改變信仰嘛。抱歉,基督教會不接受猶太人改變信仰皈依,所以他們只能遵循原有的信仰,抱團取暖,求得心靈上的慰藉。
其實在中國的歷史上,自南宋以來在浙江的寧波和紹興地區也有這樣一個揹負著「原罪」的群體,一直延續到清末才獲得解放。
他們世代從事賤業,不能讀書,不能種地,不能經商,有錢也不能住好房子,不能隨意遷徙,甚至
連昂首闊步走路和大聲說話都不行。此外他們在穿著打扮上也有要求,以便能從人群中一眼分辨出來。這個群體就是浙東惰民。
根據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的記載,惰民的祖上是南宋將領焦光瓚的部曲,因為叛宋投金而被貶,從此近千年而不能抬頭。
回過頭再說猶太人,因為他們經常被歐洲各國家驅逐,於是也就成了沒有國家的人。而他們之所以會被驅逐,那是因為中世紀的歐洲是以貴族分封采邑為主要形式的封建等級社會,外來者是沒有資格擁有土地的。沒有安身立命根本的猶太人只得棲身於城市,從事各種手工業和放貸業務。
李內斯家祖上在波蘭的時候就是開玻璃作坊的,後來生意做大了才轉向放貸業。
圍著自家五十畝地轉了一圈,驅散了十幾只鳥,又搓了個麥穗嚐了嚐,李內斯感覺差不多了,收割怕是就在這幾天,一會兒回家得讓倆兒子再把鐮刀都檢查一遍,下午帶著石碌軸和馬過來趕緊打麥場。
自從來了興凱湖二村,十幾戶猶太人雖然堅守著傳統,可生活習慣上卻在不自覺的發生改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火炕和年節。
李家人之前都是睡床,在寒冷的西伯利亞也一樣。去年冬天,安頓下來的李內斯帶著老婆烤制的麵包以及普通話說的結結巴巴卻也能簡單交流的長孫李伯罕,去村長朱大貴家表示感謝,結果發現朱家的「床」居然不是木頭做的,等一上炕,發現還挺熱乎。這立刻就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並開始詢問細節。
李內斯回家算計了半宿的人工費和材料費,到了第二天吃早飯的時候就跟家裡人宣佈,等來年開春天暖和了,學著中國人把木床換成火炕。
他老婆李菲吉、大兒子李科夫(雅科夫)和小兒子李格里(格里高利)聽完後都是一臉茫然,心想床底下燒火簡直是天方夜譚,那是燒床還是燒人啊!等聽了老頭的解釋,這才恍然大悟。
跟中國人相比,猶太人的節日也挺多的。什麼猶太新年、逾越節、結茅節、燈節、普爾節等等,林林總總不下十種,可哪一個節日都沒有中國人的三節熱鬧。
尤其是春節,除了熱鬧的煙花和鞭炮、還有各種大集、秧歌、唱戲的,簡直讓人目不暇接,看花了眼。此外中國人對於祖先的信仰和尊崇之隆重,也讓初次見識春節氛圍的猶太人深深驚訝。他們當然不懂什麼叫「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不過也感受到了中國人對於血緣和家族傳承的情感。
大年三十那天的中午,李內斯一家接到邀請,和其他十幾戶猶太家庭一起,來到二村的村委會大院內參加全村的「團圓宴」。
雖說興凱湖二村的居民從哪來的都有,而且還不都是一個姓的,可大家來到塞外抱團求生都不容易,於是朱大貴在五年前就別出心裁的發明了這麼個活動。此外為了感謝「趙王爺」帶著大家脫離苦海,過上富足的日子,團圓宴在開始前,全體村民都要對著趙新的畫像行禮,還得表個忠心啥的。
誰知這事傳開後,其他村子也跟著有樣學樣,如今興凱湖農墾區的二十多個行政村過年都這麼幹。
趙新聽說後對此哭笑不得。雖然他讓民政傳達不要搞什麼行禮表忠心,可底下的老百姓哪會聽啊,誰對他們好他們心裡都有一本賬,於是這個「習俗」就被執拗的延續了下來。
當一百多號猶太人茫然且不知所措的跟著村民們行過禮,朱大貴有講了幾句吉祥話後,宴會開始了。一道道琳琅滿目的菜餚讓初到的猶太人眼睛都瞪圓了,撲鼻的香氣讓所有人都在瘋狂分泌口水。
吃的也太好了!簡直比沙俄的貴族老爺吃的還好。
二村的團圓宴是各家各戶出錢出力合辦的,如今家家都不缺糧不差錢,過年吃點好的真不叫事。考慮到猶太人
初來乍到,所以就沒讓他們出錢。
「等明年恁家打下莊稼賣給糧站,吃的不比俺家差。咱村家家都差不多。放心吧,好日子還在後頭!」朱大貴端著酒杯挨桌敬酒的時候,笑呵呵的向李內斯描述著未來。
當時正跟雞腿較勁的李伯罕含糊不清的給家人做了翻譯,小口抿著酒的李內斯和家人聽了後都是不住的點頭感謝。
等到了陽曆3月份,猶太人的逾越節到了,按照習俗要吃烤全羊。想著春節時那場豐盛的宴會,猶太人們便邀請村民一起參加,女人們做了加入雞蛋、白糖和松子的未發酵麵包,再加上香氣撲鼻的烤羊,氣氛很是和睦融洽。
直到這時,李內斯他們才覺得自己終於成了二村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