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的清晨,在距離富爾丹城一百多公里的興凱湖二村內,村長朱大貴家的大公雞抖了抖如同彩霞一般靚麗的羽毛,昂首挺胸,高貴的如同一隻鳳凰,伸長脖子,一嗓子「喔喔喔」就吼了出去。

片刻之後,各家院子裡的公雞如同接到指令一般,都開始了報曉。於是懷揣著夢想的人們紛紛從炕上爬了起來,整個村子如同一架磨合良好的機器,又開始了新一天的運轉。

母雞咯咯噠的叫著,在窩裡產下散發著溫熱的雞蛋;豬圈裡的肥豬哼哼唧唧,搖頭晃腦的吃著剛出鍋的豬食;母牛的***飽脹,小牛犢的腱子肉鼓鼓囊囊;羊的咩咩聲此起彼伏,催促著主人趕緊給它們送草來。

村外的原野上,淡黃色的海洋一望無際,沉甸甸的麥穗隨著涼爽的風輕輕擺動,在晨光下閃爍著即將成熟的光芒。又一個收穫的季節就要到了。

五十多歲的猶太人李內斯聽見第一聲雞叫就從炕上爬起來了,他從水缸裡舀了兩瓢水漱了口,洗了把臉,等兒子孫子都起床完成洗漱,一家人便開始了晨間禱告。

「感謝你,永生之主宰,因你仁慈的返還我的靈魂......」

跟歐洲那些猶太人每天所做的禱告詞不同,北海鎮治下的猶太人在每天三次的禱告裡都新增了對趙新的讚美,這也是圖倫地區各拉比經過開會討論確定下來的。由此可見,北海鎮的收留和不歧視,令猶太人群體極為感激。

用了二十多分鐘做完禱告,李家人這才吃早飯,隨後就是每天大同小異的忙碌。男人們照料牲口、鍘草料、整理農具;女人們餵雞、洗衣服、收拾屋子;幾個孩子則是背上書包,顛顛兒的去上學。

跟村裡的其他家一樣,李家除了三間正房和兩間廂房,還有個籃球場大的院子。有塊菜地,有個牲口棚,養著一匹馬、七八隻羊、十幾只雞。因為猶太人有不吃豬肉的傳統,所以原本預留豬圈的位置變成了羊圈。

身為俄裔猶太人,李內斯其實是姓「Volodarsky」。只不過剛到圖倫那會兒,按要求所有猶太人都得起箇中文名,負責人口登記的民政辦事員懂點俄語,於是大筆一揮,沃洛達爾斯基家的男女老少就都姓了李,而他的長孫亞伯拉罕很快也被學校的老師改名為李伯罕。

李內斯在院子裡忙活了一陣,親自餵了馬,又喝了兩杯茶,然後就出了門,開始了每天例行巡視自家五十畝地的時間段。

「他李大爺,恁這是又去地裡,早飯吃嗎類?」隔壁院的鄰居正好也出來,隨口打著招呼。

「嗯嗯,木事兒,瞅瞅麥子。」因為二村的村民裡有不少河南人,於是李內斯所掌握的那點兒普通話裡也帶上了不少河南方言。

來興凱湖二村的日子已經快兩年了,李內斯從一開始的謹小慎微,到現在終於敢挺起胸膛過日子,離不開村民們的熱情。

剛來的時候,他家每天早中晚的祈禱都要關緊門窗,生怕隔壁聽見。得虧民政上的人提前跟村長朱大貴講了一些猶太人的習俗,朱大貴又跟村民們打了招呼,否則準保有人以為李家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後腳就會去治安警所報告。

和李內斯家一起從圖倫地區搬來的,還有另外十幾戶猶太家庭。當時他們到圖倫定居也就才半年,分給他們的一百畝地只開墾出一小半。因為是生地,打下的糧食都不夠吃到春天。

自從趙新頒佈了禁止從事高利貸行業的命令後,留下來猶太人的幾乎都是一貧如洗的農民。他們懷著忐忑不安,走過了漫長的遷徙之路前往趙新給他們劃出的指定之地;除了家人和夥伴,他們幾乎一無所有。等到了目的地,他們靠著唱歌、跳舞和瞎鬧,在陌生的土地上開墾耕種。

雖然寒冷、病痛和自然災害會不時的困擾侵襲猶

太定居者,可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那位「高貴的王」居然無償發給他們農具、牲畜,而且還免費提供種子。

然而就快入冬的時候,民政派來的駐村官員卻發了佈告,通知將會有部分家庭再次搬遷,李內斯家榜上有名。

此舉在猶太人群體中引發軒然大波。雖然佈告上說新的安置地要比西伯利亞好,可很多人並不相信。他們以為北海鎮跟沙俄一樣不守信用,表面上說的好聽,實際則要驅逐他們去更加荒涼偏僻的地方。但其實北海鎮的目的是想打破猶太群體抱團居住的習慣,先將一部分人分散安置到漢人村落裡去,看看效果如何,以便實現「化夷為夏」的目標。

猶太人雖然選出代表交涉,可民政官員的態度油鹽不進,說破嘴皮子都沒用。作為從波蘭被迫遷徙到烏克蘭,又從烏克蘭被迫來到西伯利亞的猶太人過去被沙俄官員欺壓慣了,於是再度選擇了低頭。

李內斯一家含淚告別了親戚朋友,帶著一堆破爛家當,再度踏上了未知的遷徙之旅。不過當他們做牛車坐船又坐馬車的來到了興凱湖二村時,立刻就被一望無際的田野和村子裡一排排的青磚大瓦房所震撼。

迎接他們的朱村長非常很熱情,其他村民們則是好奇的打量著這些五官深邃、鼻頭高挺,而且長得還特別白的新鄰居。一些婦女看向猶太小孩和小姑娘的目光中更是帶著憐惜,心說長的可真白咧,比自家的黑小子黑丫頭可俊多了。

安定下來後,十幾戶猶太人家庭這才知道分給自己的地從一百畝縮小成了五十畝,不過他們覺得還是賺了。這裡比西伯利亞要暖和不少,再說耕地都是現成的,連引水渠都提前修好了,更不要說還有讓人瞠目結舌的拖拉機幫著犁地和收割。

突如其來的幸福讓李內斯覺得來到了天堂,可長年的顛沛流離又讓他生怕一切都是夢,醒了,依舊是被人歧視驅趕的悲催生活。

說起猶太人被歐洲各國鄙視欺負的歷史,其實最早要追溯到基督教發展的早期。公元四世紀晚期,隨著新約聖經的確立,猶太人就成了戴罪之人。

雖然早期基督教建立者甚至耶穌本人都是猶太人,但是基於新約四大福音書的言論,基督教反猶主義也構建了猶太集體特徵,「殺神」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猶太人的一種身份特徵,每個猶太人只要一出生就揹負上了「原罪」。

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由貧民組成的十字軍一開始並沒去攻打被異教徒佔領的聖地,而是率先向歐洲的猶太人開戰。他們有一個可笑的邏輯:既然教皇號召咱們打敗異教徒,消滅上帝的敵人,那麼聖經裡早都說了,猶太人就是異教徒,清除他們能起起到同樣的效果。管他是窮人還是富人,幹掉就能贖罪進入天國。大家一起抄傢伙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