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 九洲宮變夜彷徨(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深夜的九洲清晏殿內燭火通明,侍立的太監宮女連大氣都不敢出。東暖閣裡,八十三歲的乾隆盤腿坐在榻上,仔細聽著和珅給他讀奏摺。
不讀不行啊,乾隆如今的視力真是不靈了。粵海關曾在三年前進貢了一副英國產的老花鏡,乾隆戴過後卻說不過如此。其實不是眼鏡不好,而是乾隆生怕傳出去,外界會說自己老眼昏花。為此心領神會的和珅還對外宣佈,皇上不用戴眼鏡,眼神好著呢!
言歸正傳。這份由盛京將軍舒亮發來的奏摺總共五千多字,裡面詳細彙報了開原和昌圖兩地的諸多異常情況,由此認定北海軍接下來很可能有大行動。他懇請火速再向關外調兵兩萬,民伕三萬,並保證說盛京如今糧草火藥充足,一旦北海賊進犯,他本人會率領闔城軍民保衛盛京,拼死確保皇陵和城池不失。
和珅之所以敢於深夜驚擾聖駕,就是因為這份奏摺太要命了。盛京將軍轄區內兩處要地,一個興京一個盛京;前者是滿清的起家之地,即後金時代的第一個都城赫圖阿拉;後者更是滿清改號後的第一個都城,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上至猛哥鐵木爾的陵墓都在那裡。
雖說這些年不知有多少人在私下嘲笑朝廷懦弱無能,但好歹關外兩京不失,漕運未斷,西南又滅了廓爾喀,獻俘午門,總算保住了一份顏面。可要是盛京丟了,那大清就真是應了那句俏皮話,吹燈拔蠟踩鍋臺了。
奏摺唸完,乾隆沉默了片刻,問道:“舒亮會不會擔心過甚?”
“奴才,奴才覺得恐怕是真的。”
“說說理由?”
“回稟主子。十天前的密報上說,從五月初開始,北海軍就在不停的從富爾丹城經寧古塔向吉林調兵,這些兵在吉林城只停留了幾天,然後就都朝南走了。粗略估算至少得有一萬人。”
“那麼糧草呢?就算趙逆要打,總得準備糧草軍火吧!”
“這也是讓奴才尚未想透之處。盛京不是吉林,朝廷在那裡放了五萬人馬,就算趙逆要南侵,軍需物資、車馬、民伕樣樣不能少。按照北海賊過往的做派,總要把物資準備的足足的才會動手。不過.”
“不過什麼?”乾隆從總管太監李玉手中接過參茶,輕輕抿了一口。
“主子,以前曾有過幾次類似的,沒有輸送軍需的跡象,奴才們以為打不起來,誰料北海賊突然發動。那趙新就是妖人!”
和珅憤憤的說著,他對趙新上次出現在他家裡的事到現在都心有餘悸。當初趙新在和府門外消失後,他曾在府裡仔仔細細的查過,一點兒的蛛絲馬跡都沒找到。因他又兼著九門提督,他甚至還讓步軍統領衙門暗中在城內各處查了好幾天,什麼都沒發現。
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七尺高的大活人進城,不可能一點痕跡都找不到。難道是從城外挖地道?別扯了,這理由和珅自己都不信!
乾隆對和珅的話不置可否,他今夜的心神不知為何變得無比清明通透,再也沒了平日的老邁昏聵,沉思片刻又問道:“北海賊的田畝數和產糧算出來了嗎?”
“奴才讓戶部那邊算的差不多了,想著最後核對一遍再報給主子。”
“多少?”乾隆的聲音有些急促。
“兩千萬畝地,三千七百萬石。”
乾隆露出了難以置信神情,追問道:“你沒算錯?”
和珅從杌子上滑落在地,叩首道:“奴才萬死!求主子恕罪!奴才這些年一直管著戶部和軍需,又讓人對照了吉林和黑龍各地的土地清冊,別的事再錯這上面也不會算錯。”
“沒你的事,有你什麼罪。起來吧。”乾隆的神情略有呆滯,臉色也變得灰暗。他放開盤著的腿,揉了幾下,示意和珅攙扶自己,又讓總管太監蕭得祿幫著穿好鞋,起身在殿裡來回走了幾步,皺著眉道:“怎麼可能!他那邊才多少人。算上膠東四縣的人口,六百萬有沒有?”
“稟主子,差不多是六百三十萬。現在北海賊種地收割都用機器,叫拖拉機。那種什麼一百二十馬力的,一天就能犁乾田二百畝,水田八十畝;此外還有更大的,一天能耕八百到一千畝。再有就是各種馬拉的機器,一天也能有個幾十畝。今年開春後,膠東那邊也開始在用。”
乾隆愣了半晌才反應過來。北海鎮用機器耕地的事他很早就知道,可並不當回事,甚至還因此嘲笑過趙新,認為那不過是他欺瞞世人的鬼把戲。
槍炮造的好跟種地有關係嗎?有關係嗎?好吧,現在看來是真有關係。
事實上乾隆一直認為,北海鎮之所以不缺糧,除了黑龍江和吉林有大片皇莊旗田,最主要的就是趙新每年壓榨著日本國提供了大批糧食,又從廣南買糧北運,這才讓他敢於四面出擊,窮兵黷武。這話聽上去還挺有道理,所以之前和珅也是這麼認為的。
誰料前年春天,一名多年前就派往富爾丹城臥底的尚虞備用處密探終於混進了民政系統,成為糧儲局的一名辦事員。此人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利用職務之便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又冒著風險謄抄了不少報表。等他覺得一切都掌握的差不多了,便趁著去年冬天去吉林烏拉出差的機會,將著抄寫的資料送到了吉林城內的坐探手中,後者冒著天寒地凍,險些丟了性命,最終輾轉哲里木盟和昭烏達盟,從喀喇沁中旗回到了承德。
和珅拿到情報後如獲至寶,隨即抽調戶部山東清吏司和內務府的相關人員進行測算。然而頭一次計算的結果讓參與此事的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肯定是出錯了,於是又重新算。誰知第二次結果出來後竟然比第一次還多了不少,別說在場之人全都驚掉一地下巴,連和珅也覺得匪夷所思。
之後又重新算了第三遍第四遍,結果都是一樣.
看著最終得出的幾個數字,和珅終於明白了那些縱橫在關外大地上的古怪機器意味著什麼。
截止乾隆五十七年,北海鎮在東北地區的戶數為421763戶,實有人口2108815人。按每戶50畝耕地計算,共有21088150畝耕地,再加上未分配的公有耕地157萬畝,總耕地畝數為22658150畝。
到這裡一切還都算正常。要知道北海鎮在東北已經九年了,自己開墾的再加上滿清在東北各地原有的耕地,兩千多萬畝的數字也能接受。
不過接下來的數字就太尼瑪嚇人了!
由於北海鎮耕地中的七成都種的小麥或黑麥,像大米、甜菜、大豆和其他各類蔬菜只佔了種植面積的三成,於是乾隆五十七年北海鎮單是小麥的產量就有55.51億斤,摺合未磨粉標準倉石3700萬石,而每畝單產居然高達350斤!
好吧,這一數字在另一時空根本算不了什麼,甚至可以說是失敗,可在十八世紀的本時空絕對是駭人聽聞。
清廷雖然早就知道北海鎮在吉林的畝產高,但一直認為那不過是個別地塊精耕細作的結果;而民政不遺餘力的透過大喇叭宣傳,也只是一種粉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