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雪原遇襲(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場由清軍和回王府人馬發起的偷襲,從一開始就沒按和升額的計劃發展。他原本的打算是讓巴奇納和自己的手下在溝口伏擊,聽到槍聲的夏斯林隨後率領騎兵從山丘上發起衝鋒,透過近身廝殺將三十多名北海軍消滅。
然而由於趙新的臨時起意,突然縱馬狂奔至山丘頂部,導致埋伏在山丘西北側的夏斯林以為自己即將暴露,便下令手下開槍。
那邊槍聲一響,這邊埋伏在溝谷出口雪坑裡的巴奇納就知道出了意外,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隨即對後面的範統他們動了手。
相較於回王府的騎兵,涼州滿兵的火槍射擊訓練更頻繁,準頭也更高。尤其是在清廷兵部在前年受北海軍“79式膛線槍”發火藥的啟發,改良了火繩槍的發火藥的配方比例後,火槍的有效射程從90米增加到了110米,有了明顯提高。
倒黴的範統之所以成為目標,就是因為他那副領導作派,結果一上來就捱了一槍,被打中了大腿,那血飆的,順著褲腳往下滴答。隨行計程車兵中也有兩人中彈落馬,其中一人就是揹著電臺的電報員,因為他就在範統旁邊。
護衛的副排長看到範統受傷,一下就慌了手腳,想都不想就讓大家掩護著他進入了東邊的一處山坳內,打算找地方進行緊急救治。
然而來到山坳內一處怪石嶙峋的所在佈設完防禦後,心亂如麻的副排長這才想起要給司令部發電報求援,結果發現電報員和電臺都沒了
怎麼說呢?要知道之前西線部隊自科布多出發到完成戰役目標,各部減員人數總計僅有四百多人,其中屬於真正戰鬥減員的攏共才七十多人。
萬餘大軍出動,七十多人死傷,真是連個水花都泛不起。如此就使得西線部隊的官兵普遍產生了“老子天下第一”的輕敵自滿情緒,警衛排的人也不例外。
巴奇納他們在一擊得手後,趁勢發起進攻,不過很快就被劈頭蓋臉的彈雨給打退了,於是他們只得頻繁的發起佯攻,消耗對方的彈藥的同時也在尋找突破口,等夏斯林那邊完事後再合兵一處幹掉對手。
說起巴奇納和和升額這兩股人馬的合流,純屬偶然。之前和升額派去哨探的人在發現趙新他們時,也發現了巴奇納的人;之後他一面跟夏斯林商議設伏方案,另一面又派出心腹去跟巴奇納聯絡。於是就在趙新他們忙著喝酒烤肉加扯淡的時候,兩撥人合流了。
當得知偷襲計劃後,巴奇納一開始是牴觸的。他們二十多人晝夜兼程的趕了幾天路,體力消耗太大。問題是和升額不甘心啊,認為機會千載難逢,於是便好言相商。
話說滿清在新疆各地辦事大臣的任用制度上採用的是“原銜兼任”的辦法,也就是被貶謫前是什麼品級,當了辦事大臣還是什麼品級,這就導致了所有人全都是二三品以上的督撫級別大員。辦事大臣們各自統轄一城一地,彼此之間互不隸屬,各自為政,直接向皇帝負責。只有在遇到民變、叛亂、入侵等緊急事務,全疆需要統一協調行動時,各地辦事大臣才會聽從伊犁將軍的“軍政節制”。
別看巴奇納只是個正三品的協領,和升額是正二品,可因為他的主官是烏嚕木齊都統尚安,所以他完全可以不鳥後者。更別說和升額如今是落了毛的鳳凰不如雞,要兵沒兵,要地盤沒地盤。
然而當聽完和升額那一番鼓動性極強的說辭後,巴奇納被打動了。這麼一大塊肥肉擺在面前,不吃實在可惜;況且我眾敵寡,又遠離軍營,以有心算無心,完全可以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再有一點就是,巴奇納和他手下的涼州八旗兵都是長年駐紮新疆,從未和北海軍交過手;雖然傳聞中的北海軍非常可怕,作戰勇猛彪悍,可他們覺著自己也不差。精銳嘛,從來都是鼻孔朝天,武無第二,是騾子是馬總要牽出來遛遛才知道!
然而當幾次佯攻被對方密集的火力壓的抬不起頭,再加上江藩帶著五名士兵突然殺了個回馬槍,一路衝進了山坳跟裡面的人匯合,涼州八旗兵們終於領教到了北海軍的厲害。
江藩之所以同意跟範統會合,也是擔心回去的路上還有其他敵人埋伏。與其這樣,還不如抱成一團,堅守待援,反正警衛排帶了野戰電臺,可以和司令部隨時聯絡。
他剛到就得知範統受了傷,等看到對方煞白的臉色後更是大吃一驚。衛生員報告說,範政委大腿中彈,經過他緊急搶救,已經用止血帶把血止住了,也上了藥。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子彈被卡在了肌肉和股動脈之間,而且出血點就在股動脈上,在沒有足夠的外部輸血前,他也不敢開刀取子彈;再者就是止血帶最多隻能用40~50分鐘,時間一長,輕者有後遺症,重者肢體壞死。
於是江藩連忙問副排長,司令部的援兵什麼時候到?誰料副排長哭喪著臉說電報員中槍落馬,慌亂中忘了電臺的事,江藩差點被氣暈過去,恨不得掏槍斃了他。不過他也知道眼下還不能發作,軍心士氣不能亂。
等稍微冷靜下來後,江藩覺得麻煩遠不止於此!
遇襲地點到靖遠城軍營的距離差不多有四十多里,快馬一個小時肯定能趕到,但問題是敵情不明;就算自己這些人強行衝鋒,拼著傷亡掩護範統逃出去,可萬一前方還有伏擊者豈不是自投羅網。
相較於受重傷的範統,他其實更擔心消失不見的趙新。要是那位有個三長兩短,那才是天塌的大事!
思緒紛亂中,江藩覺得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固守,等司令部那邊察覺情況不對,派人來接應。至於範統,就只能求老天保佑了。
而此時在山坳外的林子裡,坐鎮指揮的和升額對從死去的電報兵身上繳獲的野戰電臺困惑不已,他完全搞不懂這玩意是幹嘛用的。
電臺被裝在了一個野外迷彩色的雙肩揹包裡,外面還露出一根半米長的天線。當他試著將揹包開啟,出現在他視野裡的是五個極為怪異的黑色旋鈕,以及一個有半個巴掌大的液晶螢幕,上面不停閃爍跳動著一些奇怪的符號。
這可把和升額給嚇了一跳,差點撒手就給扔了出去。武將出身的他迅速覺得這玩意太邪門了,等把東西帶回東泉大廟後,讓道士們先擺個陣做個法再好好參詳。
除了古怪的揹包,死去的兩名北海兵身上的武器和零零碎碎的裝備才更吸引他的注意;能連發的步槍、匕首、野戰水壺、兵工鏟、護目鏡、尼龍材質的武裝帶、指北針、餐具包、急救包.琳琅滿目一大堆,件件都讓人眼饞心動。
和升額讓自己的幾名心腹將所有東西收好,一樣都不能丟。要知道這些東西再加上幾名犧牲的北海軍首級,都是他向朝廷請功保命的本錢,不僅失土之罪可免,飛黃騰達更是指日可待。
後世很多人都有個印象,那就是滿清對失土的文武官員處罰極重,只有斬監候一個選擇,於是很多將官和州縣官在城池失守時會選擇自殺。比較著名的有太平天國時期統領十萬大軍卻棄城潛逃的兩江總督何桂清,甲午海戰大敗的丁汝昌、以及被李鴻章力保才得以不死的葉志超。
實際上在《大清律例》裡,針對失土之罪的正確說法是“守邊將帥失陷城寨律,擬斬監候”,而且是乾隆三十九年“王倫之亂”時才改的。比如雍正三年就規定,失守城池比照守邊將帥被賊侵入境內擄掠人民律,發邊遠充軍。
不過,好吧,又要說不過了。由於清軍在面對北海軍時從來都是有敗無勝,如果主將都要處斬,首先福康安就難逃一死,然後像什麼長麟、松筠、保寧、慶桂、明亮、孫士毅、甚至還有阿桂,一個都躲不掉。
乾隆深感犯法者太眾,要是都殺,更沒人敢帶兵直面北海軍了,於是在乾隆五十五年的時候,便又規定了多種可以開脫減刑的情節,比如什麼甫經到任了、被圍日久了等等。反正箇中意思滿朝文武都明白,有後臺就能活命,沒後臺就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