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八章 何喜文的藉口(第1/2頁)
章節報錯
自打丁國峰去了帕扎亞賴,從巴城經馬六甲到本地治理的海運線路也變得繁忙起來。
先是驚雷號兩次往返於本地治理和巴城,帶去了大量的糧食、藥物、布匹、以及武器彈藥,甚至還有大量的荷蘭盾銅幣和馬劍銀幣。這其中一半以上的物資都是用來支援邁索爾軍隊的。
問題是驚雷號雖然運載量大,但有個最大的軟肋就是油料補給,跑不了幾趟。北海鎮雖然在柑欞澳和巴城都建了碼頭加油點,但根本架不住驚雷號這種龐然大物。
目前張波已經派了兩百人前往蘇門答臘島南部的產油區做前期選址,大批人員南下還要等到開春。由於那裡位於熱帶雨林深處且交通不便,再加上住宿、醫療保障、安全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預計要到1794年的年中才能實現投產。
為了解決海上運力緊張的問題,巴城軍管會開出了不菲的租金,在會安、三發、坤甸、馬六甲城租賃了五十多條大中型廣船,從五百石到兩千石的都有。這些商船在抵達巴城港後,軍管會首先會跟船主或船頭簽訂協議,並支付一半的租金。等所有船裝滿貨物,則會由鄭文顯艦隊護送,穿過馬六甲海峽,前往本地治理。
也就是從這一刻起,越來越多的華商將觸角伸出了馬六甲海峽,同時也將海貿線路拓展到了印度洋以及更遠的地區。
與丁國峰在印度的步步為營、小心翼翼相比,何喜文在婆羅洲的行動就順利多了,也更加肆無忌憚。
11月2日那一天,有三個營總計約九百人的僕從軍從巴城坐船出發,分別抵達了新埠頭、喃吧哇和三發。當地的蘇丹得知有數百北海兵進入了自己的地盤,非常擔心,急忙派手下詢問。
然而不管是蘭芳公司還是大港公司的人都告訴蘇丹的官員,大可放心,這些人都是來幫著華人辦理身份卡的,人多好辦事,辦完就走。之後那些官員又被領著去了辦身份卡的所在,確信無疑。
幾位蘇丹得到手下彙報,也就放下了戒心,畢竟他們跟華人的合作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可他們不知道的是,蘭芳公司和大港公司已經徹底投靠了北海鎮。
11月7日清晨四點,三地的僕從軍統一行動,荷槍實彈的殺進蘇丹王宮,將守衛繳械,並逮捕了所有的王室成員、神職人員和政府官員。行動中所有試圖反抗的被當場擊斃,根本不做解釋。
驚慌失措的俘虜和家眷被帶到王宮前的廣場上集中,隨後僕從軍的軍官們拿著由趙新提前簽發的命令,宣佈他們的王位被永久廢黜,地方事務由北海鎮接管。到了早上7點,俘虜陸續被押送上船,人滿就走,送往北海軍在柑欞澳的基地。
這裡麵人數規模最龐大的就是坤甸蘇丹阿爾卡德里一家,這位六十二歲的蘇丹妻妾成群,孩子多達六十多個。這造小人的速度,就算是康熙在世也自愧不如。
實際上柑欞澳還不是他們的最後歸宿,按照趙新和何喜文之前擬定的計劃,所有王室成員和神職人員最終將被送往南九州,交由仙台藩監管。以伊達村常和北海鎮的關係,這些人未來的悲慘命運可想而知。
三個蘇丹國的迅速滅亡,在當地的達雅克族群中引發軒然大波。然而如今西婆羅洲沿海各地的主要居民都是華人或者有著華人血統的二代,再有羅芳柏他們這些年一直頂著坤甸蘇丹的名頭東征西討,威望早都樹立起來了;尤其是江五,達雅克人都被他給殺怕了。再者蘭和營的人也不是吃乾飯的,雖說卡江裡的鱷魚如今已經少了很多,可讓個把有意見的人失蹤那還是輕輕鬆鬆.
收拾完了西部的三個蘇丹政權,何喜文這才大搖大擺的登上了“南華一號”前往新埠頭,停留了數日,跟羅芳柏等人開了場會,這才繼續北上,同行的還有羅芳柏的得力手下江五和五百蘭和營壯勇。
在他來到山口洋的時候,從巴城出發的兩千多僕從軍也陸續抵達。按照計劃,北海軍要在這裡修建一座大型兵站,以此作為進攻砂勞越地區的橋頭堡。這裡是大港公司的地盤,用於建設兵站的三百畝地皮和上千名華人勞工也是他們提供的。
北海軍對華人勞工的待遇很好,從不克扣,也不許大港公司的大哥雁過拔毛;除了每週用現錢結賬,每天還管三頓飯,發衣服發鞋,於是前來幹活的人趨之若鶩。
何喜文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要收拾盤踞在沙撈越沿海的伊班達雅克人海盜,並在古晉和其他沿海地區設立堡壘和補給點。他打海盜的目的可不全是為了沿海的安全,而是要以此作為討伐汶萊蘇丹國的藉口;事實上正是汶萊蘇丹國的貴族對這些海盜提供了庇護,伊班海盜才能猖獗至今。
婆羅洲的北部海岸因為毗鄰繁忙的南中國海航線,從17世紀就成為海盜、奴隸主和獵頭者的代名詞。這裡河道溼地遍佈,形成諸多河口和三角洲,有許多通往大海的通道,非常適合海盜船隊隱蔽,並且便於撤退。一百多年下來,伊班人駕駛著普拉胡在海上航行,就像阿拉伯人騎著駿馬在沙漠在沙灘上漫遊一樣。
說起來這都是荷蘭人造的孽,因VOC的重商主義和貿易壟斷政策,他們在東南亞竭盡全力阻止任何形式的敵對船隻進行海貿,於是不甘心只做漁民的伊班人和馬來人就只能透過海盜行為來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
有一句古老的馬來諺語是這麼說的,建造第一條普拉胡是為了捕魚,建造第二條則是為了打劫第一條。
“普拉胡”是一種長度在27米的單桅雙支腿帆船,分上下兩層,透過60~80根船槳驅動,可攜帶80~100人。在船頭處裝有一杆大型火槍或者回旋炮;在每條船的側面,配有二十到三十杆火槍。
在整個船體的上方,覆蓋著一片由竹片製作的棚子,上面還有層墊子。這是為了保護下方的彈藥和給養免受雨淋,同時在接舷戰的時候還可以充當戰鬥平臺,由甲板迅速攀上以進行跳幫戰。
何喜文聽羅芳柏說過,早先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在伊班海盜手裡吃過大虧。
他們不會招惹大型船隊,通常以搶劫和摧毀小型商船為生。一般是引誘目標進入礁石區或者淺水區,等船隻擱淺觸礁便蜂擁而上。所謂蟻多咬死象,而且伊班人的武器上都塗抹了箭毒木的汁液,只要被劃破見血,分分鐘玩完,連解藥都沒有。
就算船員不反抗,下場也好不到哪去;伊班人除了會把船燒掉,他們還有獵頭的傳統,僥倖活下來的船員則會被賣做奴隸,不分白種人還是黃種人,一律不放過。
為了引蛇出洞,何喜文派了兩條從荷蘭人那裡繳獲並經過改裝的福祿特帆船進入了沙撈越北部海域。這是一種專門用於快速運輸的小型貨船,平均長度僅有24米多一點,VOC曾大量製造用於越洋運輸。因為船小人少裝貨多,所以最多也就搭載12~15門6磅加農炮,對海盜來說是再容易不過的目標。
為了不引起海盜的懷疑,甲板上的北海軍水手和陸戰營士兵都戴著金色假髮、打扮成了荷蘭人的模樣,另外還配備了幾名懂馬來語的華人翻譯。兩條船的船名也沒改,一艘叫“阿加莎夫人”號,六年前下水,排水量900噸;另一艘名叫“三山”號,四十年前下水,排水量850噸。
歐朗.卡亞.貝提,此人是伊班族部落裡的一位大酋長,統領著四十間長屋。是的,達雅克人酋長的實力是看手下管著多少間長屋;短的數十米,長的得有一百多米。基本上一個長屋裡住的就是一個大家族。貝提管著四十個家族,在伊班海盜裡算是很大的一股勢力了,所以他手下的普拉胡快船就有四十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