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新科舉補習班(第2/2頁)
章節報錯
林起宗自以為寫的很有新意,然而包括他在內,所有應試者的文章在汪中看來都是狗屁不通,而且拍馬屁還拍不到點上。
好吧,到了這時候,抵達北海鎮的應試童生已經湊夠了四十人,於是考試委員會早就準備多時的培訓班開課了。
培訓班的課程為期十天,地點就設在了北海鎮行政學院。每天從早八點到晚八點,講授的內容除了有汪中、段玉裁、焦循三人的四書文和申論課程,行政學校也派了幾個老師,專門就北海鎮的各個部門所對應的學科,以及行政、工商、司法、軍事、工礦、科技、財稅、貿易分別做了講解。
林起宗懵懵懂懂領了厚厚的一本補習教材,聽完第一堂介紹課之後才明白,原來北海鎮不光是以八股文論英雄,就算透過了科舉,還要去行政學校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通曉一門或幾門專業知識。然後從最底層的吏員做起,至少幹上三年才能成為官。而要成為一縣之地的父母官,沒有五年以上的底層為吏經驗和多次培訓,想都別想。
培訓班的課程非常緊密,從早到晚一堂又一堂的課,讓林起宗每天吃飯的時候都是兩眼發直。幸好培訓班早中晚三餐的伙食還是不錯,午晚餐的菜裡不是魚蝦就是豬肉羊肉,總算讓他免去了「補腦」的困擾。
其實清代的科舉
考試一樣有考前培訓和補習機構,而且遠盛其他朝代,包括官辦和民辦在內,各種層次不一的書院遍及全國鄉村和城市,總數達到了四千三多所。這其中就有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從唐玄宗時代就開設的麗正書院,還有聞名於世的四大書院,除此之外還包括了給閩粵士子們開辦的正音書院。
這些書院一般是一個月上四天課,兩天官課兩天師課,其他時間都是耍,呸,是自習。
另外知名的書院在科舉上都給優待政策,學政會單給幾個錄取名額,否則也沒人再去上了。每科最少錄取四名,而且考棚單設。
除了上課補習,官辦和民辦書院還會根據學生的成績發「膏火銀」。
膏火,原指燈油。自宋、元書院興起,就成了學生補助的代名詞。讀書這回事,自然是要夜以繼日的,當然也就沒時間搞副業謀生。古人進學路漫漫其修遠,若是沒有這筆養士費的支撐,不知會讓多少學子止步,更不用說家境貧寒的。
不過膏火銀也不是那麼好得的。好的書院除了入學難,等進入書院還有優勝劣汰,每個月都要做排名。
以江西的白鹿洞書院為例,除了詩課、經古課、策論課、舉業課等八課外,又加設「內正課」和「外正課」;排名在前二十的「內正課」童生每月可得膏火銀一兩二錢,二十名外到四十名的是「外正課」,每月給膏火銀六錢。
林起宗以前也去過寧海州的書院聽課補習,最好的時候曾拿過四錢的補助。然而童子試這種東西既要考才學,又要憑運氣,時運不濟任你寫出花來也沒用。更何況登州府的生員錄取比例本來就低,八股文比他寫的好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後來他索性也不去了。
回到北海鎮的考前補習班這件事,第一次參加新科舉的秀才和童生們無疑是幸運的,無論是汪中、段玉裁還是焦循那都是馳名江南乃至天下的經學大家,甚至劉臺拱和洪亮吉也被於德利請回來上了兩堂課。
所以在林起宗看來,能得到這些人的親身輔導,就是考不上以後當個經歷講給別人聽也是臉上有光。不過很可惜的是,直到培訓班結束,汪中給林童生所做文章的批語還是「狗屁不通」。
話說趙新回到北海鎮的第三天,一大早便來到了新建的考試院。到了地方下馬車一看,只見諾大的空場上圍著一圈兩米高的灰瓦白牆,靠北的一側並排立著兩棟孤零零的三層樓房,雖然外觀被刷的雪白,可樣式就跟趙新小時候見過的筒子樓教學樓一模一樣。
在樓房的東側,又建了一圈兩米多高的紅牆,目測佔地有三四畝的樣子。從外面望去,只能看見院子裡屋脊上的灰瓦,也不知道里面是幹嘛用的。除此之外,院牆下每隔五米還栽著一顆白皮松,總算還有點綠色。
「老陳,你怎麼把考試院搞成了這副吊樣?」
趙新扁了扁嘴,不自覺的回頭望了望南邊。在白牆外的隔壁,就是規劃中的北海鎮高等理工院,因為要精心施工,打造成整個東亞最優美最先進的大學,如今那裡才剛挖好地基。
跟考試院的筒子樓不同,高等理工院的所有建築是專門找人畫的圖紙,採用了攢角歇山頂的中式設計,貿易部為此還花費巨資,甚至透過和珅管家劉全的關係,從關內採購了大量生漆、桐油、漢白玉和綠色琉璃瓦。
或許是察覺到了趙新的不滿意,頭天從富爾丹城趕回來的陳青松趁汪中等人不注意,低聲對趙新道:「六個月能蓋成這樣,你就知足吧。時間倉促,我特意調了三個建築隊過來,加班加點才弄完。再說了,這樓裡廣播、暖氣、風扇、電燈全都有,古人見過嗎?別看外觀不顯眼,咱這叫內秀。明天標語什麼的就做好了,到時候一掛,再插點彩旗,齊活!」
趙新無奈的道:「監控都裝了嗎?」
「當然!全方位無死角。」
趙新點點頭,抬手指著那座單獨的院子問道:「那院子幹嘛用的?」
「主考房和考房啊!監控室也在裡面。」
「我擦!過去看看。」
趙新說罷,抬腳便朝那邊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