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 來自女皇的最後通牒(第1/2頁)
章節報錯
跟王遠方談完後,趙新隨即命令參謀部的一半人員馬上收拾行裝,最遲後天出發北上,務必在六月上旬抵達伊爾庫茨克。
隨著北海軍參謀部一道道命令的發出,整個北海鎮各地的水路運輸開始變得愈發繁忙。除了二團和三團,由仙台藩和長州藩組成的青葉營和萩營、以及阿伊努營也在五天後陸續北上。
黑龍江、烏蘇里江的日常客貨船運全都暫時中斷,兩百多條內河機帆船滿載著士兵和物資向黑龍江上游進發。不管是北海鎮的居民、沿江的各族邊民、亦或是滿清派出的密探, 所有人都意識到北海軍在黑龍江上游要有大動作。
坐鎮吉林烏拉的福康安在接到密探發來的訊息後,一邊向京城發出奏摺;同時又命人攜書信前往庫倫,提醒庫倫辦事大臣松筠和定邊左副將軍恆瑞,讓他們注意近期北海軍和沙俄的動向。
1790年5月底,回到北海鎮的陳青松跟趙新提出,考慮到寧古塔、琿春、三姓、伯力的發展建設,他打算將民政的總部搬到富爾丹城。趙新經過短暫考慮,隨即同意了陳青松的請求。
民政總部搬家是件挺囉嗦的事,趙新也不插手, 他和陳青松、於德利、王遠方、洪濤等人開了一次會,對離開期間的事務做了一番安排後,便著手動身北上。
1790年6月初,趙新帶著副官徐壽南和警衛營從北海鎮出發,用了四天時間抵達伯力。他要在這裡做短暫停留,視察鐵路專案的基礎施工進展。
經過連續兩年的移民和大規模投入,如今的伯力已經成為外東北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大量的皮貨、魚肉製品從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下游運抵這裡,然後又變成糧食、布匹、食鹽等各類生活物資,極大的加強了北海鎮和外東北各部族村鎮之間的聯絡。
同時因為大批新移民的到來,伯力鎮周邊已經出現了十幾個村落。更加耐寒的黑麥逐漸取代了過去邊民種植的粟米,成為外東北居民的主糧。而甜菜種植和畜牧業的發展,也使打獵捕魚不再是獲得肉類蛋白質的唯一渠道。
從1789年6月開始,林子平帶領的測繪隊開始了從伯力到黑龍江城鐵路的沿線勘測工作。到了去年8月,隨著高橋義時、淺田五龍、司馬江漢、麻田剛立等島國蘭學者的陸續抵達, 北海鎮的鐵路勘測工作逐步加快。
截止1790年5月中旬,八百公里鐵道線路的勘測已經完成了進度的四分之三。在此期間, 大批透過幕府“北海奉行”輸送到北海鎮的島國勞工, 也被陸續送到了黑龍江城和伯力。
本年4月,整條鐵路線的基礎施工從線路兩段同時進行。之所以這麼早就開始,主要還是因為南烏蘇裡的氣候條件。
根據民政部門以往的觀測資料,每年夏天的七、八兩個月,會有10~12次強降雨,降雨量佔全年總量的近90%。面對這樣的集中降雨,首先要做的就是道路沿線的水利工程。來自島國的民工們在民政水利技術人員的指揮下,在鐵路沿線砍伐森林,挖掘出上百公里的引水渠和儲水點。當雨季來臨時,便可透過引水渠排入農田或是黑龍江裡。
另外位於西段的黑龍江城施工地帶,由於沼澤縱橫,還需要經過排水、深挖、填充後再進行路面施工。
施工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題莫過於中段的施工,因為要在山地修建,因此施工將在路基較高和溝壑較深的地段進行,甚至還要在懸崖進行大規模施工。
炸山之後的石料運出,以及建築材料的運入也是個大問題。為此,島國工人還必須提前在鐵路沿線修築一條將近一千公里長的道路,將鐵路線中段炸山之後的碎石運送到各個工地。
鐵路沿線的橋樑設計由葡萄牙人佩雷拉負責, 在伯力鎮的鋼鐵廠建成投產以前,所有的橋樑構件都需要在北海鎮提前製作, 然後透過陸路轉水路再轉陸路運送到施工地點。另外,在伯力鎮的對岸還設立了一家鋸木廠,將砍伐下的原木加工成板材後,再透過陸路運輸到施工地。
總之,一切都是瑣碎的,千頭萬緒;但是一切又都是有序的,修建期間所有地方行政機構都有義務協助施工,但不能對其指手劃腳。由於為鐵路工程專案專門配備了治安警系統,現場的施工紀律也是非常嚴格,一應飲食住宿全力保障,但施工延期無論是什麼理由都會受到懲罰。
“Príncipe,我不得不說,能參與如此偉大的工程,實在是我的榮耀。”已經在去年年底入籍北海鎮的佩雷拉在見到趙新後,一臉恭敬的恭維著南烏蘇裡鐵路專案。
他口中所說“Príncipe”,其實就是拉丁語裡“親王”的意思,英語中王子一詞就是從這裡演化的。它既可以指女王的丈夫,也可以指國王的兒子們,甚至是地方實權派。當然,他如此稱呼趙新,肯定是第三種含義。
趙新滿意的點點頭,拍了拍對方的肩膀道:“羅德里戈,你的家人我會讓人在今年聖誕節前接到北海鎮來。”
佩雷拉的家人現在都在澳門,不過既然他現在已經入籍,那就必須得接過來,以防澳葡那裡搞小動作。當他聽到這個好訊息後,立刻激動向趙新躬身致意,表示一定會努力工作。
“殿下,現在我們工程上最大的問題就是每年的工期太短。南烏蘇裡地區每年的夏季只有130天,春秋兩季又太短。”
趙新點頭道:“是啊,所以你們得想辦法縮短工期,另外要探索一下如何在冬季建設橋樑和道路,免得一到冬天整個工程就得停下來。”
見完了專案工程人員,趙新又視察了工地。當一群島國來的勞工和作為監工的幕府下級武士聽說是鼎鼎大名的趙王駕到,都跪伏在地上恭迎。尤其是那些武士,在看到趙新時,連口大氣都不敢出。
事實上趙新在島國的名聲是兩個極端,農民們認為這位體恤民生,都巴不得讓自己歸於北海鎮治下;而對於各地大名和幕府來說,絕對是惡名昭昭。
這位從不按平常人的思路出牌,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把幕府搞的“欲仙欲死”。光是在南九州三郡搞的那套“公三民七”的稅賦體系,如今已經傳遍了島國各地,民間要求降低稅賦比例的呼聲此起彼伏,讓諸藩大名和幕府恨的是牙癢癢,卻又無可奈何。
“公巴民二”日子還過的緊巴巴,借了一屁股爛債呢,要是調過個收稅,那大家就別活了!
問題是趙新在打完南九州、跟幕府簽完協定後,就不再管島國的爛事了。除了仙台藩和長州藩,其他諸藩連個投奔麾下的機會都不給,讓一眾大名急的直跳腳。
趙新之所以接受長州藩的投效,目的還是想把另一時空明治時代的那幾個“長州干將”掐死腹中。比如有一位名叫井上五郎三郎光亨的藩士,就已經由平太傳話,被毛利家找了個由頭讓其剖腹了。
對於島國,趙新的做法就是明的暗的一起招呼。炮轟江戶和打薩摩,樹立中華武力的威信;透過吸引蘭學者,來影響正值變化中的島國儒家文化;搞掉萬世一系,是為了掐斷“皇道神話”的根。
至於以後島國將走向何方,可以跟棒子去慢慢掐,也可以跟隨北海鎮的腳步去大洋彼岸跟西班牙人掐;再不濟還可以送他們去錫蘭幫著攪合一下,給英國鬼畜們添添堵。
6月12日,趙新突然抵達了黑龍江城。聞訊而來的郭大路、李弼和盛海舟等人來到江岸上迎接。趙新沒有進城,而是在船上和三人見了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