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失敗的工藝品(第1/2頁)
章節報錯
“嗵!!!”
伴隨著一聲爆響,躲在沙包後面的汪達洪看到射擊位上一片狼藉,無奈的搖了搖頭,他是真沒辦法了。
五月的時候,和珅又來到了御鳥槍處,視若珍寶的取出了一個檀木匣子,裡面是用黃緞子包裹著的五發子彈。他告訴汪達洪,這是好不容易搞來的趙逆所用的銃子。讓他好好研究一下,看看如何仿製。
那杆用黃銅仿造的北海鎮制式步槍已經放置了好久,期間還呈送給乾隆看過,乾隆這個二把刀看過之後居然認為仿製的分毫不差,十分滿意。
眼下終於有銃子了,可這玩意到底怎麼裝呢?汪達洪和巴茂真兩個法國工匠琢磨了好些日子,最後還是無意中的一下,居然把子彈裝上了。
好吧,這下可以試試真槍了。汪達洪年紀大了,開槍的事就由年輕的巴茂真負責。兩張厚厚的木板貼在一起當做靶子,巴茂真站在二十米外舉槍就扣動了扳機。結果巨大的槍聲把整個御鳥槍處都給驚動了,而開槍時的後坐力把巴茂真也給嚇了一跳。
原槍沒有問題,那麼接下來就該試仿製的那把工藝品了。玩了一輩子鐘錶的汪達洪雖然精於機械,可他不是造槍匠。而且即便就算他懂造槍,可他也根本不明白北海鎮步槍的射擊原理。他只是精細的測量各部件尺寸,然後進行精確的外觀仿製。
之所以用工藝品來說明,那是因為不懂現代步槍的氣動結構的話,無論怎麼仿都是一件工藝品,而且只要裝上真子彈,那就一定會炸膛。
至於導氣管和導氣方式這些別說是他了,就算是歐洲目前最好的軍械師來了也是白搭。
由於開第一槍的時候的後坐力把巴茂真的肩膀都給撞傷了,於是御鳥槍處的一個工匠就自告奮勇的申請替換。這個倒黴鬼將那杆黃銅工藝品死死的抵在肩窩,接著就扣動了扳機。
第一下沒有打響,於是他又繼續扣動,等扣了大約十幾下的時候,一聲爆響,子彈炸膛了,那工匠被炸了個滿臉花,頸動脈被炸飛的銅片劃開,當場狂噴鮮血,任誰也救不活了。
這下麻煩大了,汪達洪和和珅趕緊向乾隆請罪,乾隆也知道火器研製會有危險,所以只是溫言撫慰,讓他們再造一杆就是。
汪達洪和巴茂真兩人仔細研究了炸開的工藝品,最後兩人認為是北海鎮的這種銃子藥力太猛,黃銅的硬度不夠,於是兩人決定第二杆仿製品用千錘百煉的精鐵打造。不過這樣一來,由於工藝達不到,整個仿製品的尺寸比原槍就大了不少。
那邊一群人忙著造槍,另外幾個工匠們則不知死活的用鉗子把一顆子彈頭給卸了下來,倒出了裡面的火藥。
現代步槍子彈的發射藥都是顆粒狀無煙火藥,這玩意從顏色和外觀上跟黑火藥顆粒明顯不同。而底火就更別提了,一群大清最頂尖的造槍匠人們想破腦袋也琢磨不明白。
再然後,有人又提出把子彈殼鋸成剖面。幸虧彈殼裡的發射藥都倒空了,否則又是一場事故。巴茂真經過研究後,覺得底火應該是一種獨特的火藥,用以引燃彈殼裡的火藥,他對能設計出這種子彈構造的人驚歎不已。
經過夜以繼日的加工,一群工匠又製造除了第二杆用精鐵打造的“工藝仿製品”。這一次的槍管明顯比上一把結實了不少,外徑尺寸都大了一圈;整根槍管上連一個細小的沙眼都看不到。
那麼就試槍吧。這回可沒人自告奮勇了,上一次的慘劇還歷歷在目呢!
於是這把槍就被固定在一個木架子上,再用一根麻繩拉動扳機,開槍的人則躲在厚厚的沙包掩體後面。
第一槍打過,居然沒有炸膛,一眾工匠興奮的忘乎所以;而御鳥槍處的拜唐阿也急忙去向武備院卿舒文報喜。
舒文聽了也很高興,心說這幾個月的功夫總算沒白費。他剛想去跟和珅報喜,可心裡總覺得不踏實,於是親自到了御鳥槍處,說再打一槍看看,如果沒問題再去找和中堂報告。
結果第二槍就如前文所寫的那樣,熟鐵打造的槍管終於扛不住中間威力彈那三百多兆帕的膛壓,炸的跟麻花似的。
完蛋!
看到和珅跪在自己面前,將御鳥槍處的情況稟報完,乾隆無所謂的淡淡一笑道:“朕早就說過,若是隻靠著火器犀利就能包打天下,當年大小金川何必會打二十年。治天下者,在於治天下之人心。戰陣之道,在於將帥是否立志堅定,決機明敏。若諸臣同心合力,各軍敵愾奮勇,何愁成功?起來吧。”
“主子真是明鑑萬里洞若觀火!總之都是奴才們辦事不力,讓主子操心了!”和珅磕了個頭隨即起身。
“買戰船的銀子沒問題吧?”
和珅連忙道:“主子放心,這筆款子由十三行各家的報效湊齊,到時候透過粵海關付款。按照西洋人的規矩,等簽了合同先付三成,其餘按照建造進度逐次撥付。”
五月,隨著茶葉貿易季的展開,兩廣總督孫士毅跟英國人終於敲定了購買戰船的事宜。東印度公司對於能獲得這單生意極為欣喜,認為這是跟清國貿易的巨大突破,乾脆從孟加拉派來了專人負責商談。
孫士毅還是秉承著不直接接觸洋人的習慣,一切溝通事宜都是由十三行潘家從中斡旋。趙新在廣州鬧了那一場後,萬和行蔡家被罰了十萬兩銀子,總商則交由同文行潘家負責。蔡家這次算是傷筋動骨了,連罰款再加上之前的報效,一共掏了六十萬兩;不過幸虧有北海鎮借的那筆錢才算渡過一劫。
雙方最終達成的購買意向是五條二級風帆戰列艦,每條船連同九十門火炮的造價共計為兩萬八千兩白銀,差不多是15700英磅。考慮到英國人還要僱用大批水手把船從歐洲運過來,這個價格已經算是良心價了。
對於孫士毅要求在兩年內交船的迫切要求,從孟加拉趕來的東印度公司代表滿口答應,他表示會馬上派人回國內協商,將朴茨茅斯造船廠最新下水的風帆戰列艦帶過來。
除此之外,水手的培訓也是重中之重,英國人的建議是派專人赴英國培訓,最後讓水手跟船回來,這樣就能快速形成戰鬥力。
不過這個提議都不用送到乾隆這兒,孫士毅直接就給否了。英國人無奈,於是又建議孫士毅,先買一艘舊的三級風帆艦,再由東印度公司派人培訓。畢竟一條三級戰列艦也要小三百人才能駕馭,等經過兩年訓練,船到了也能馬上使用。
孫士毅考慮後同意了英國人的這個辦法,不過最終還需要上奏乾隆同意。
六月上旬,乾隆核准了孫士毅的摺子,命令戶部、理藩院、兵部會同辦理。五條二級風帆戰列艦、一條三級戰列艦,十幾萬兩銀子對於此時的滿清朝廷的財政實在算不了什麼。
相較於一直按兵不動、沒有稱王稱霸的趙新,乾隆現在的目光主要放在了臺灣的那個“盟主大元帥”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