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吃撐了麼!乾隆越想越覺得心裡發冷,他馬上就下令粘竿處的人按照那奇泰所奏的趙新年紀相貌,一是在京中各家暗暗尋訪,二是南下查詢朱由棪有無後人。

按照阿桂奏摺中所說,那個趙新自稱是從海外回來的前朝遺民;如果此人真是前明趙王的後人,事情就嚴重了。何況他們的手已經伸進江南,竟然敢明目張膽、大張旗鼓的殺害鹽商,搶劫女子。查,一定要嚴查!非得把這夥人在江南的底子掀開看看。

至於吉林的戰事,這半年的日子裡,朝廷勒著褲腰帶調集軍糧,兵馬軍械也都準備充足,通往富爾丹城的路也修的差不多了。到了這個份上,說不打乾隆也不能答應。

既然如此,那就先打了再說。只要能滅了這夥子人,一切憂慮就都煙消雲散了。

七月初一,乾隆確定了阿桂和福康安修改的用兵方略,決定發兵進剿,三路齊壓。七天後,收到上諭的阿桂和福康安決定發動。阿桂坐鎮寧古塔居中排程,福康安率大軍抵達琿春,然後北上。

阿桂和福康安此時已經決定發動,便不再猶豫。七月初九,庚戌日。這天是剛日,宜祭祀。禮記上說,外事以剛日,內事以柔日。在接到皇帝的上諭後,阿桂第二天便在寧古塔城外的大校場檢閱三軍,祭祀了地神和牙旗後,兩萬多人馬分成南北兩路,離開了寧古塔。

大路上,從北到南,從西向東,黑壓壓的兵馬根本望不到盡頭。在大隊人馬的後面,近萬名從直隸和關外召集的民夫跟在大軍後面,運送軍械糧草。

那些在寧古塔本地居住的旗民扶老攜幼的站在道旁觀看,為大軍壯行。對於本地旗人而言,自打康熙當年出兵打雅克薩之後,他們就再也沒見過這等景象;再說這次的規模遠比康熙那次還要大。

在送行人群的一陣陣歡呼聲中,福康安的八抬大轎隨著中軍一路向南而去。

南路大軍由福康安統帥,共計一萬五千人,其中包括八旗滿漢十四個火器營、五個前鋒營、一個驍騎營、退蠻軍五千人。這路人馬自寧古塔出發,一路行軍六百里,沿瑪勒呼哩、薩奇庫、噶哈里、哈順、穆克德和、密佔卡倫一線抵達琿春。之後將與先期抵達琿春的三千人的火炮部隊匯合,沿東路各卡倫驛道北上,直抵綏芬河南岸。

北路大軍由副將都爾嘉率領,共計七千五百人,包括八旗滿洲一個火器營,兩個前鋒營,扎薩克蒙古部五千騎兵、退蠻軍一千人。這一路向東越過大嶺,順著渾達山南麓,沿綏芬河向東進發。

南路大軍在抵達綏芬河南岸後,將兵分兩路;福康安坐鎮綏芬河南岸,成都將軍鄂輝率領一部,沿綏芬河向西,從雙城堡以西發動進攻。

這一戰,清廷幾乎調動了八旗近七成的火器部隊,除了遠在伊犁的天山旗營需要震懾西北外,京營及各省駐防八旗火器部隊傾巢而出。要知道乾隆三十八年打大小金川的時候,清廷也才不過動用了八旗三千鳥銃兵,其他都是各地綠營部隊。

因為火炮部隊已經提前抵達琿春,南線大軍走的十分順暢。即便是遇到下雨,對於新修整的道路影響也不算大。

古代行軍,大部分情況下,每天最多也就是三十到四十里,否則就會導致大量士兵掉隊。而這還是要在配置大量塘馬、遊騎的情況下才能做到。上萬人馬出征,一旦找不到水源,那就只能等死了。

當然了,如果遇上某些特殊情況,輕裝上路的軍隊也可能達到日行百里。那就必須要減小部隊規模,捨棄輜重,縮小探查範圍,這在古代戰爭史上也算不上稀奇。

即便到了近代,急行軍的損耗問題也沒能很好的解決。解放戰爭時,解放軍四百人左右的騎兵一部,奔襲兩百公里,花費了四天時間,最終只有四十名騎兵抵達,保持了較好的狀態,剩餘的騎兵全部掉隊。

好在福康安早有準備,而且吉林這一帶河流很多。從寧古塔到琿春,從琿春到蒙古卡倫一線,所有的道路、水源、紮營情況他都事先做好了安排。何況從寧古塔到琿春這一路都屬於內線,也不必擔心敵軍偷襲,所以大軍的行進速度有時能達到了每天五十里。

問題是,趙新他們等的心焦啊,這都進了七月了,清軍怎麼還不來啊?

這就是資訊不對等的麻煩所在了,趙新他們對於古代行軍速度根本不瞭解。丁國峰帶著部隊出去了好些天,連個鬼影子都沒見著,他又怕自己一回來清軍就到了,於是就帶著部隊在富爾丹城北、西、南三面五十里方圓的地面上來回轉悠,偶爾會派人回來領取補給。

而部署在綏芬河裡的兩艘快艇都向西開出七十里了,也是毫無發現。劉勝於是又命令他們擴大搜尋範圍。

三路人馬裡,最倒黴的要屬躲在穆稜窩集嶺南麓的王遠方他們。天天啃壓縮餅乾吃罐頭不說,晚上連生個火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發現。趙新兩次讓王遠方帶隊伍先回來,都被他拒絕了,說是就當野營拉練了。

朱爾根城下的陣地這裡也不安生。七月初的一場大雨,讓戰壕裡全是積水。趙新先是詛咒這個該死的天氣,然後就馬上安排民工隊進場,搶

^0^ 一秒記住【】

挖排水渠。按說這種事本來就應該提前做好準備的,可誰讓趙新這些人一點兒經驗都沒有呢。劉勝他們雖然當過兵,可他們也不是在野戰部隊,土工作業那點事也不擅長。

趙新此時也明白了,所謂的成長,看來都要經過無數次的折騰。名將,沒那麼好當!

他這會兒還不知道,就因為自己的胡編亂造,遠在北京的乾隆居然把他的名字和朱明王室給聯絡了起來。粘竿處的人在北京城查了十幾天,完全沒有頭緒。而遠在南方的署理兩廣總督孫士毅在接到北京發來的上諭後,也是摸不清頭腦,皇帝怎麼突然要查朱由棪的後人。

無數人就這麼一直煎熬著,最後連陳青松也扛不住了,直說清軍要是還不來,他就準備和勘探隊北上考察荒地去了。

到了七月二十八日這天,在綏芬河上巡邏的快艇發回訊息,朱爾根城西北一百里外的河岸上,開始出現小規模的清軍騎兵。緊接著,丁國峰他們從南線發回訊息,綏芬河南岸六十里外,出現了大批清軍斥候。

“壞菜了!”趙新接到訊息後,很快就反應了過來,這跟他預想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清軍根本不是從西邊過來,他們搞的是三面合圍!

親,本章已完,祝您閱讀愉快!^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