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陵來勢洶洶,從別處調兵時間很可能趕不及,幽州郡和兗州郡距離晉州郡比較近,昭寧帝便打算從幽州郡和兗州郡抽調一部分兵力先趕往函谷關。

結果這個時候,漠北和南越又開始不安分了,與北涼接壤之處軍隊頻頻調動,把楚淵和沈臨風分別拖在了幽州郡和兗州郡,昭寧帝從幽州郡和兗州郡抽調兵力的聖旨都沒來得及下達!

昭寧帝嚴重懷疑,東陵和南越漠北,根本就是達成了某種協議!

但是到了這個地步,懷疑也沒用了,先解決眼前的困境才是最要緊的。

昭寧帝把從幽州郡和兗州郡抽調兵力的聖旨按下不發,又連下四道聖旨,其中兩道給當時的幽州都護楚淵和兗州都護沈臨風,令他們儘快解決漠北和南越之事,然後回援函谷關;一道給楚渟,令其務必撐到援兵趕到,最後一道命令長安附近州郡儘快調兵趕往函谷關。

戰況緊急,就連已經在家享清福的北安侯蘇二太爺,也做好了再次披甲上陣的準備。

楚渟親自坐鎮函谷關,除了一開始被東陵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後面逐漸穩住形勢,這令北涼朝堂上下暫時都鬆了一口氣。

但是這口氣才松到一半,又傳來一個訊息:函谷關久攻不下,趙哲遣頂尖刺客數名,潛入函谷關刺殺安親王楚渟,刺客被誅,楚渟傷重,不治而亡!

這個訊息不啻于晴天霹靂,傳到長安,朝堂上下徹底慌了神。

函谷關到長安之間只剩一個潼關,一旦函谷關陷落,東陵兵臨潼關城下只是時間問題。

北涼民風尚武,從來不缺將領,但是能和趙哲抗衡的沒幾個,除了楚家兄弟倆,就只有兗州都護沈臨風。

但是這三位,一個遇刺傷重不治而亡,另外兩個被漠北和南越拖住不得脫身。

一時之間,朝堂上下人心惶惶,眾臣紛紛請求昭寧帝出京暫避,昭寧帝斷然拒絕:“朕為天子,自當坐鎮社稷宗廟,豈有拋棄帝都和帝都子民而逃之理?”

同時,昭寧帝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令皇后率領嬪妃皇子公主、文武百官以及百官家眷前往洛陽暫避,並且下旨:“若朕身有不測,立儲一事,由皇后自行決定。”

這也就是昭寧帝對髮妻楚皇后足夠信任,他膝下所有皇子都沒有成年,年紀最大的才十二歲,但凡楚皇后有半分野心,立年紀最小的七皇子作為傀儡皇帝並且垂簾聽政,七皇子如果不甘心被掌控,那麼到時候北涼皇朝內有皇帝和太后爭權,外有南越漠北虎視眈眈,東陵步步緊逼,內憂外患,那才是真正要完了!

得知楚渟身故,楚皇后一度昏厥了過去,她雖然是楚家的養女,可是大哥和二哥都把她當成親妹妹,她從未想過有一天大哥會倒下!

儘管不願意相信噩耗是真的,但是形勢緊急,楚皇后知道她沒有時間悲傷,身為一國之母,別人可以害怕軟弱,而她不行。

北涼皇朝,還沒亡呢!

楚皇后知道昭寧帝主意已定,也不多說廢話,眼淚一抹,轉身就去準備出京暫避等諸多事宜,尤其是,倘若長安當真陷落,昭寧帝……昭寧帝身有不測,必須要儘快選立新帝!

統帥遇刺身亡,函谷關將士們計程車氣大受打擊,沒過幾天東陵大軍就破關而入,直逼潼關。

楚皇后不知道的是,昭寧帝其實很緊張,遠不像表面上看起來的這樣鎮定自若。

但他是皇帝,底下人都看著,如果連他也慌慌張張沒了分寸,底下人就會跟著心慌,陣腳一亂,只會讓局面更加糟糕。

如今聽到函谷關破的訊息,心緒反而鎮定下來,每天和蘇老太師下下圍棋,看看話本子,不去管外面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話,日子倒是過得悠閒。

幸運的是,函谷關破兩日之後,終於有好訊息傳到長安:幽州都護楚淵接連斬殺漠北兩員大將,俘虜一萬有餘,迫使漠北不敢輕舉妄動。

南越大軍也在兗州都護沈臨風手裡吃了不少虧,又不甘心就此退去,一時間僵持不下。

楚淵和沈臨風有心回援潼關,但為防漠北和南越賊心不死,沈臨風鎮守兗州, 楚淵則留下副將暫代幽州都護一職防禦漠北。

原本楚淵讓副將暫代幽州都護之責,需要皇帝下達聖旨,並且透過中書省的稽核才可以,但是非常時期,行非常手段,楚淵只能一邊上奏請罪,一邊抽調兵力回援潼關。

昭寧帝收到訊息,為了避免日後有御史彈劾楚淵,命中書省迅速起草聖旨,把楚淵擅自讓副將暫代之事敲定成是受了他的密旨,替楚淵背鍋。

楚淵的軍事能力比楚渟還強,從他能夠獨立建起一支騎兵,並且從無敗績便能窺見出來。

而且為了防備東陵故技重施,襲殺北涼大將,神醫白蘞親自從藥王谷帶了不少大夫去潼關。

與此同時,昭寧帝下旨從其他州郡抽調的兵力陸續趕到。

東陵大軍奔襲數百里,也已疲倦不堪,所以趙哲到達通關後,並未急著攻城,在潼關十里之外安營紮寨,打算讓將士們好好休息。

只可惜楚淵並沒有給東陵大軍這個機會。

楚渟用兵求穩,楚淵卻從不拘泥於一種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