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兩頭下注(第1/2頁)
章節報錯
陳克看過信函內容,手掌之中勁力一吐,瞬息之間便將那信函震碎,同時抬頭看向徐方道:「徐兄,既然大人命我助你,那麼此番便以徐兄為主。」
聽得陳克開口,徐方心中暗暗鬆了一口氣。要知道此番李桓給他的命令可是讓南京錦衣衛將城中與寧王叛軍有所勾連的權貴、豪紳一個個的調查的清清楚楚。
雖然說早就有所猜測,但是對於李桓的這一份命令,徐方還是感到極大的壓力。
要知道南京錦衣衛人手雖然充沛,可是真要說將所有同寧王相勾結的權貴、豪強調查個清清楚楚的話,說實話便是徐方對錦衣衛的能力再怎麼的自信也不敢保證這一點。
此番李桓更是派了陳克帶了一部份錦衣衛的精銳好手前來相助於他,這也是讓徐方有些擔心的。
畢竟陳克與他同為錦衣衛指揮同知,加之陳克又是李桓身邊的親信人物,如果陳克同他爭鋒的話,那他還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所幸的是陳克能夠顧全大局,並沒有同他爭奪權利的意思,這讓徐方心中暗暗鬆了一口氣。這邊陳克同徐方商議著如何調遣錦衣衛這麼多年在南京城之中所安插的暗探著手監察城中一眾權貴、豪強的一舉一動。
與此同時悄悄潛出南京城的西寧伯趙同也帶著寧王的承諾返回了南京城。
一座堪稱奢華的園林之中,幾道身影此刻正聚在一處涼亭之中,涼亭位於一座小湖的中心,可謂湖心亭。
這湖心亭四周是佔地足有數畝方圓的一方人工湖,放眼望去,除了這一座湖心亭之外,四周方圓數百丈範圍之內根本就看不到其他的人影。
這幾人選擇在這湖心亭之中議事,顯然是不用擔心會被人給偷聽了去。
而在這幾人當中,其中一人正是不久前去見了寧王的西寧伯趙同。
如果說是放在其他地方的話,一位世襲的伯爺自然是眾人的中心,只可惜在場的幾人無論哪一個身份都要比起尊貴幾分。以至於西寧伯在這幾人當中不敢說身份最低,卻也是排不上號。
此時幾人的目光皆是落在西寧伯趙同的身上,在場五人神色之間能夠看得出幾分鄭重之色。只聽得其中一人向著趙同開口道:「趙同,不知此番寧王如何答覆?」
開口之人正是定陽侯崔齡,做為南京副守備之一,崔齡絕對可以算得上是南京城中執掌兵馬大權的實權人物之一。
要知道南京做為留都,六部俱全,朝廷為了方便掌控南京城,特意設下南京守備、南京留守太監、參贊機務幾大要職。
其中權柄最盛的當屬南京守備以及南京守備太監,兩者孰強孰弱只看其背後所代表的勢力強盛。
一般而言,南京守備皆是以留守南京的勳貴兼任,都說勳貴一脈與國同休,深得皇家信任,再加上做為皇家家奴的守備太監,可以說無論是兩方哪一方佔據上風,都影響不到朝廷對南京這一座留都的掌控。
這一任的南京守備自是不用說,正是一門兩國公,大明第一勳貴之家的魏國公一脈。
雖然說自靖難之後,京師英國公一脈隱隱為勳貴之首,可是真的要說起來的話,也只有中山王徐達徐氏一門出了兩大國公。
京城有定國公徐光柞,南京則有魏國公徐,一南一北,一門兩國公,其風頭之盛可想而知。
而魏國公徐自然是深得皇家信任,做為南京守備,執掌南京城兵馬大權。
當然做為南京守備也不是沒有掣肘,畢竟尚且還有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有南京留守太監從旁監察,便是魏國公徐想要調動南京城兵馬那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定陽侯崔齡便是有資格參贊軍機,做為魏國公徐俌的副手之一。
畢竟魏國公徐浦做為南京留守,大明頂級的勳貴,他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掛一個名號,對於真正的事務是不會去管的。
因此就需要一些人做為徐的副手幫其處理種種事務,不用說勳貴出身的定陽侯崔齡就深得魏國公的信任,將一部分南京城的兵馬大權交於其手。
除了定陽侯崔齡,湖心亭之中其餘幾位勳貴也都是出自名門,一個個祖上那都是戰功赫赫之輩。
只不過上百年下來,朝廷的重心早已經轉移到了北京城,直接的後果就是他們這些留守於南京城的勳貴漸漸的也就被排擠出了朝堂核心階層。
相比之下,他們這些留守在南京城的勳貴彷彿是天然的就低了北京城那些勳貴一頭。
幾道目光齊刷刷的落在趙同身上。
面對著崔齡的詢問,趙同一臉正色的道:「諸位,寧王答應我等,只要我們相助其拿下南京城,那麼到時候必然不會虧待了我等,定然會對我等加官進爵,委以重任。」
說著趙同看向崔齡道:「王爺說了,到時候將敕封侯爺為我大明新晉國公,世襲罔替,與國同休。」
崔齡頓時眼睛一亮,呼吸都有些急促起來。同時趙同也將寧王的許諾敕封一一的告知其餘幾人,而聽了寧王對他們的敕封許諾,幾人的反應也如崔齡一般。
可以說幾人能夠聚在這裡商議著將南京城賣給寧王便可以看出這些人都不是那種甘於平淡,皆是心懷野心之輩。
吐出一口氣,崔齡看了眾人一眼道:「諸位,寧王一路進入南直隸,可以說幾乎沒有遭受到什麼抵抗,單此一點就能夠看出朝廷已經失了人心,我等若是能夠助寧王登得大寶,他日必然榮華富貴不絕。」
永昌伯毛青眼中閃爍著異樣的神采道:「當今朝廷女幹臣當道,天子昏庸無能,新政之下,民心已失,今有寧王承繼天命,我等之舉乃是順應天命,諸君共襄盛舉,他日必然可以名留青史,為後人所傳頌。」
眾人臉上皆是露出幾分欣喜的笑意。
可以說他們敢在這個時候站出來,不就是想要搏一搏嗎?明眼人都能夠看出寧王之所以能夠這麼順利的進入南直隸,正是朝廷推行新政所引發的惡果。
這種情況下,天下之間不知道多少人正在暗中觀望這天下大勢,那些頂級的勳貴、官員或許不急著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