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本欽差要屠了壺裡部【求訂】(第6/7頁)
章節報錯
李桓眉頭一挑,聽楊一清這意思,若是不出意外的話,延綏、甘肅、寧夏三鎮能夠拿得出手的精銳騎兵也就只有萬餘,這數量相比三鎮明面上十幾萬大軍,的確是少了許多,可是說實話,延綏、甘肅、寧夏三邊能夠抽調出萬餘精銳出來,已經是超乎李桓的預料了。
李桓沉聲道:“本欽差命你即刻抽調精騎五千,隨時聽令。”
楊一清肅聲道:“下官領命。”
看了楊一清一眼,李桓衝著楊一清拱手道:“李某在這裡代延綏百姓謝過楊總督了。”
楊一清聞言連忙搖頭道:“李大人言重了,真要說的話,應該是下官這三邊總督代延綏百姓謝過李大人才是。”
臉上滿是愧疚之色的楊一清向著李桓道:“說來本官身為三邊總督,肩負著護佑三邊百姓之安危的責任,卻是因為下官的疏忽,以至於韃靼人入寇,劫走糧食,下官有罪啊。”
李桓輕嘆道:“大人何罪之有,要說有罪,也是罪在湯氏。”
楊一清搖頭道:“本官有失察之罪,此番能隨大人出關剿滅壺裡部,為我延綏百姓報仇雪恨,到時朝廷若是問罪的話,下官願與大人共擔之。”
不管先前對李桓是什麼印象,有什麼看法,可是在李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定要率領大軍屠了壺裡部,為延綏百姓報仇雪恨的情況下,楊一清心中對李桓只有敬意。
這樣一個為了百姓,可以不畏生死的人,縱然是再壞,也決然壞不到哪裡去,至於李桓殺戮士子、官員,這些在楊一清看來根本就算不得什麼。
他身在地方,執掌大權,如何不清楚那些官員、士子的本質如何,李桓所殺之人,必有其取死之道,否則的話,但凡是有任何不該殺之人,朝堂袞袞諸公不抓住機會弄死李桓才怪。
李桓能夠好好的活到現在,這就說明李桓沒有枉殺一人。
李桓訝異的看了楊一清一眼,嘴角露出幾分笑意,如果說楊一清真的不同意的話,他還真的不好越過楊一清調集三邊精兵。
就算是最後能夠調集人馬,恐怕也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時機,甚至還有可能會導致訊息外洩。
不是李桓高呼大明官員的底線,如果說換做是一個頑固不化的文官坐在這三邊總督的位子上的話,李桓敢保證對方絕對不會答應他帶領大軍殺出關去。
甚至為了破壞李桓的計劃,未必不會提前向草原異族通風報信。
這種事情絕對有人做的出。
像楊一清這般願意配合他的官員不敢說絕無僅有,但是肯定是鳳毛麟角一樣的存在。
此時楊一清一臉鄭重的看著李桓道:“李大人可有什麼謀劃嗎?”
既然答應配合李桓的舉動,甚至楊一清還決定親自率領大軍同李桓一起出關,自然是想要知道李桓有沒有謀劃。
李桓稍稍沉吟一番看著楊一清道:“具體的謀劃還沒有,不過既然湯氏同壺裡部有勾連,咱們就從湯氏身上找一下看,或許有什麼收穫呢。”
楊一清微微點了點頭。
湯氏
偌大的湯氏府邸此刻卻是陷入到了一片混亂當中。
湯氏出了一個衛指揮使湯定邦,再加上湯氏族人在軍中、地方府衙之中皆有任職,不敢說掌控了榆林道的方方面面,可是也安插了不少人。
正因為如此,湯氏才會被稱之為榆林道第一家族,才能夠同關外異族進行種種的交易而沒有被官府所阻撓。
只是此時的湯氏府宅已經是一片亂糟糟的景象,整個府宅被大軍所包圍,可謂是包圍的滴水不漏,任是誰都休想從府宅之中逃脫。
一隊錦衣衛如狼似虎一般衝進了府宅之中,首先抓的就是湯氏的核心族人。
一眾湯氏族老甚至都沒有搞清楚是怎麼回事便被從各自的院落當中抓了起來。
就算是有在外的族老,同樣也派了錦衣衛前去抓捕,保證不至一名湯氏族人走脫。
縣衙的大牢此時已經是人滿為患,為此李桓不得不下令將湯氏一處莊園清理了出來,用來關押湯氏族人。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查抄湯氏的家財,城外尚且還有十幾萬百姓嗷嗷待哺,徘徊在生死線上。
湯氏偌大的產業,所囤積的糧食按照身為湯家賬房的韓樂所言,湯家幾處糧倉所囤積的糧食足足有三四萬石之多,比之朝廷所調撥的賑濟糧還要多出許多。
李桓、楊一清、丁德朝等幾名官員站在湯氏的一處糧倉之前,當倉庫開啟來的時候,一眾人看著那填滿了倉庫的金燦燦白花花的米糧,再想到城外那無數百姓生生餓死的情形,但凡是心中還有良知之人,皆忍不住咒罵湯氏。
如果說湯氏囤積糧食不肯拿出來救濟災民,那倒也罷了,畢竟糧食是人家的,人家想如何處置便如何處置,關鍵湯家囤積瞭如此之多的糧食,竟然還勾結韃靼人,去打受災百姓救命糧的主意,這便是喪盡天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