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陛下,臣回來了!【求訂】(第2/6頁)
章節報錯
安排好這些,李桓衝著眾人拱了拱手道:“諸位,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李某就此別過!”
以楊一清為首一眾人向著李桓還禮道:“下官等恭送欽差大人。”
一名錦衣衛將李桓的坐騎牽來,就見李桓翻身上馬,隨後數百名隨同李桓一起回京的錦衣衛也齊齊翻身上馬。
“走!”
登時在一眾人的簇擁之下,李桓縱馬而去。
城門口處,一眾官員看著李桓遠去的背影,登時鬆了一口氣,感覺一直以來壓在身上的那一股無形壓力終於消失了。
京師
乾清宮,御書房
朱厚照端坐在那裡,目光落在李東陽、楊廷和、王陽明、劉宇、劉瑾幾人的身上。
此時李東陽正向著朱厚照道:“陛下,按照您的吩咐,京郊的京營駐地已經由工部派人重整修葺過,足可以容納十幾萬大軍進駐。”
朱厚照聞言,眼中流露出幾分笑意,微微頷首道:“此事工部做的不錯,李桓卿家此番回京,自陝地帶回了一萬騎兵、四萬步卒,有這些人馬充入京營,介時京師可調動之兵馬便可以達到十萬左右,諸位卿家也不用再擔心京師防禦空虛了。”
說著朱厚照稍稍沉吟一番又道:“前番李桓卿家派人八百里加急送來的奏章,內閣那裡商議的如何了,李桓卿家同三邊總督楊一清出關屠滅壺裡部、韃靼部,邊軍將士的封賞,兵部還有五軍都督府也該拿出一個章程吧。”
李東陽稍稍猶豫了一下,而此時兵部侍郎刁琳站了出來,神色肅穆的向著朱厚照道:“回陛下,此時兵部的意思是聯合五軍都督府抽調幾名幹員前往三邊,核定軍功,然後再做封賞,否則無所依憑,何以封賞,豈不是令大明天下諸多將士寒心。”
朱厚照聞言不由的皺了皺眉頭,淡淡的看了刁琳一眼道:“哦,這就是內閣的意思嗎?”
李東陽輕咳一聲向著朱厚照道:“陛下,畢竟朝廷的程式就是如此,大明素來最重軍功,自然關於軍功之核定也是最為嚴格,否則的話,地方上隨意呈報,豈不是亂了章法。”
朱厚照微微頷首道:“既然如此,那麼一切便按照章程去執行便是。”
大明統治天下萬民,所依仗的就是各種章法,若是身為天子都自亂章法,那麼這就是天下大亂的先兆,朱厚照不是昏君,所以不會去破壞什麼朝廷法度。
況且李東陽所說的也是正理,事關軍功,必須慎之又慎。
不見一旁的王陽明、劉宇乃至劉瑾都沒有開口反對嗎。
李東陽躬身一禮道:“陛下放心,臣已經會挑選得力的幹員前往三邊之地,一旦核實,必然會按照朝廷的章程封賞,必不會寒了邊鎮將士的心。”
聽李東陽這麼說,朱厚照無比滿意的衝著李東陽點了點頭道:“朕相信李卿。”
與此同時,王陽明上前一步向著朱厚照道:“陛下,臣有事啟奏。”
看了王陽明一眼,朱厚照嘴角露出一絲笑意道:“王卿家有何事?”
王陽明深吸一口氣上前向著朱厚照道:“回陛下,臣請陛下加開恩科,恩澤天下學子。”
眾人聞言不由眉頭一挑,加開恩科這可不是一件小事,要知道這可是涉及大明取士之根本。
按照規定,開科取士乃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俗稱鄉闈,而考試的地方則被稱之為貢院,因為考期在秋季八月,因此又被稱之為秋闈。
此為鄉試,鄉試考中者便是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被成為解元。
譬如唐寅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醜、辰、未、戌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
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階的官員擔任。
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只看其複雜程度,可見歷朝歷代的朝廷對於科舉的重視以及科舉的重要性,如今正是正德三年冬,乃是戌辰年,明年是己巳年,後年才是庚午年。
也就是說,下一次科舉開科取士的話,須得等到正德五年,也就是兩年後了。
春闈也就是在今年二月才完成,也就是說朝廷今年才完成了一次開科取士,但是王陽明卻是突然之間奏請天子加開恩科,也怪不得眾人深感驚訝了。
恩科有別與正科,乃是逢朝廷慶典,天子特別開科恩典,因此被稱之為恩科。
加開一次恩科便意味著天下士子在三年一次的大考之外,又多了一次科考的機會,可以說每一次朝廷加開恩科,對於天下士子都是莫大的恩賜,天下士子必會為之沸騰,對天子歌功頌德。
朱厚照詫異的看了王陽明一眼,顯然是不太明白為什麼王陽明會突然之間開口奏請他恩准加開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