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忽然出現電壓不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供電系統難道出問題了?現在的供電系統,即使在沒有發電廠的情況下,也能正常使用一個月,因為幾乎所有的供電系統都採用了不間斷備用電源,發電廠如果沒電,自動會啟用不間斷電源。

難道與陳濤教授的引力波測試有關?

很快,陳濤教授滿頭大汗的出現了,陳濤後面還跟著五個穿著實驗室白大褂的年輕人。

“李總,孫主任,我們剛才進行了通訊壓力測試,在一分鐘內,將一個小型圖書館的資訊透過12個通訊通道全部傳送到月球,月球也給我們了正確反饋,目前正在解碼。”陳濤說。

李逸和孫炳文沒說話,在等陳濤的下文。

陳濤抹了抹額頭的汗水,說道:“發射過程中,月球給出了三千多次訊號弱,無法識別的情況,我們設計過程中也考慮到了這一點,當收到這種訊號,我們就自動加強訊號,在上次的訊號斷點處進行了重發。最終,完成了整個通訊。但是,耗電量太大了,剛剛那一分鐘時間,消耗的電量,足夠一箇中型城市生活用電一週。”

陳濤沒有給出具體消耗了多少電,而是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李逸的擔心竟然成了現實。

這些裝置太龐大,消耗能量太多,這,還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問題是:高輻射溢位。

從目前的知識看,碳基生物是基於雙螺旋結構的DNA還區分物種的。

這種雙螺旋結構具有自我修復的功能,這種自我修復,保證了遺傳的時候,不容易出錯。就像一篇文章中,有幾個字被塗黑,依然能根據上下文推斷出正確的文字是什麼。

但是,高輻射情況下,雙螺旋結構會被破壞,當破壞達到一定程度,雙螺旋結構已經無法自我修復的時候,生物體就會發生變異。

而這種變異,是很難預測的。

如果人類DNA發生變異,很可能對地球甚至整個人類社會,都是一種災難。

如果降低輻射,同時還要承載足夠的資訊,就成了擺在陳濤等人面前的一個難點。

陳濤和後面的五個白大褂男,神情沮喪。

如果通訊產品無法走入實用階段,就成了實驗室的玩具。

難道,辛苦研究了這麼久,最終還是失敗?

低落的情緒瀰漫在他們的心頭。

“我建議,調整一下波長。”李逸說。

通訊都是用波。

波長越長,能傳輸的距離越遠,可以輕鬆繞過各種障礙物,就像高個子可以輕鬆跨欄一樣,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長波在單位時間內運載的資訊非常有限。如果要快速傳播大量資訊,就會提高頻率,這又回到了輻射溢位的問題。

如果別人這麼說,陳濤會覺得對方是個外行,但是李逸可不是外行。

“李總,能詳細說下怎麼調整嗎?”陳濤想看到了救命稻草,眼睛裡渴求的光,讓李逸背後起雞皮疙瘩,沒必要這樣看著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