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軍剛剛入城,便看見街道兩邊站滿了前來迎接大軍凱旋曲阜國人。

這些人當中以女子居多,偶爾見到一些男人,也多是上年紀的老丈。

這倒不是曲阜的壯年男人對大軍凱旋不感興趣。

而是因為此次魯軍伐莒,除了一部分留下維護日常秩序的男人外,曲阜的壯勞力幾乎全員隨軍出征。

而這些夾道歡迎的婦孺正是他們妻兒父母。

已經成家的魯軍士卒們有人認出了人群中的家人,連忙揮舞手臂大笑著向她們致意。

至於那些未成家計程車卒也沒閒著,他們的身上灑滿了年輕姑娘們拋來的花瓣。

你未娶,她未嫁。

魯軍的凱旋儀式,更是一場別開生宴的相親大會。

姑娘們都知道,軍隊裡集中了整個魯國的適婚青年。

而且,只要能從戰場上活下來的,多少都立下了一些功勳。

年輕力壯,又建立了功勳,人數還這麼多,能慢慢的挑選。

姑娘們怎麼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

她們可不是那些豪族家裡的女兒,要講究什麼媒妁之言。

在婚娶這件事上,庶民出身的女兒家就得講究一個先下手為強。

而在這些年輕士卒當中,最受歡迎的幾個,自然是走在整個佇列最前端的宰予車組。

子貢手握韁繩,坐在戰車前端,腰板挺得筆直,在一身硃紅戰甲的襯托下,整個人顯得面若冠玉,英氣勃發。

申棖和冉求一左一右,他們持矛傲立,兩眼圓瞪,雙臂緊繃,顯出強壯肌肉。

二人也知道自己長得沒有子貢那麼帥氣,做不到面如冠玉、風度翩翩,所以乾脆突出一個‘寶相莊嚴’作為賣點。

畢竟春秋時期的男人嘛,長得不帥沒事。

有把子力氣,能下地幹活,那同樣是種本事!

他們突出賣點的策略果然收效不錯,姑娘們的鮮花接踵而來,在車廂中鋪一層又一層,直接蓋住了他們的靴子。

一陣微風颳過,吹起無數花瓣,帶起了鮮紅披風。

宰予披堅執銳,立於車廂正中,他的單手舉著一塊蓋著紅布的木質托盤。

托盤裡盛放著的東西,稍微有點小血腥,正是莒帥的項上人頭。

其實宰予也沒想拿著人頭出場,他原本是打算找計吏要點莒帥的隨身物品意思一下得了。

比如莒帥的佩劍什麼的。

但計吏卻告訴他,莒帥的佩劍他估計是拿不走了,不過如果宰予不介意,他可以端走。

然後,計吏就給了宰予這個盤子。

其實諸夏國家之間對壘,一般不會對敵軍主帥行梟首之舉,因為這種行為可以視作對敵國的極大侮辱與挑釁。

而且國際輿論也會對這種野蠻行徑大加斥責,大家都認為這種行為是不符合《周禮》規範的。

畢竟,打仗就是打仗!

打仗死人很正常,但梟首就是你的不對了!

大家只是打仗而已,為什麼要把關係鬧僵呢?

許多人一直沒搞懂這中間的邏輯關係。

認為兩國都已經兵戎相見了,這外交關係難道還有繼續下降的空間嗎?

但這一點卻並不是矛盾文學。

打仗不梟首一直是得到廣泛承認的國際共識。

就連春秋霸主楚莊王都不得不遵守這個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