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日秋高氣爽,洛陽城南洛水邊,文會如期召開。

陳瞻到達時,洛水邊已經停了不少車架,看來有不少才子遠道而來。

再加之此處緊鄰太學,許多太學生也來參與,倒是給清幽的洛水河畔帶來了幾分熱鬧。

陳瞻將請帖遞交給引者,便在他的引導下入場。

此處是一處私人園林,陳瞻在侍者的引導下繞過一道假山,又穿過一道小徑,眼前豁然開朗,出現了一塊開闊地。

一眼望去只地上鋪滿各式坐席,幾百名士子褒衣博帶,三三兩兩地結伴而坐,或撫琴長嘯,或探討經意,文會還未開始,就已呈現一派蔚然學風。

不管什麼時候,貴族們總是喜歡用一套繁瑣的禮儀來劃分階層和圈子。

在這個時代,“君子”們為了將自己區別於平民,自然地制定了一整套冠服制度。

所以陳瞻不僅峨冠博帶,而且今天還戴了玉簪,身側也配了常常一串玉石,走起路來叮叮噹噹,甚是好聽。

禮記有言:“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採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這段話翻譯成人話,就是:君子走路的時候,要有節奏,讓左邊的玉佩敲擊出宮音羽音,右邊的玉佩敲擊出徵音角音。合起來演奏出一首BGM來,快步走的時候按照《採齊》的節奏,平時走的時候則需要按照按照《肆夏》的節奏。此外君子走路的時候,不能走快了,一定要小碎步前行。左腿在前的時候,身子要前傾;右腿在前的時候,身子要後仰。

在春秋時期這套禮儀曾經是“君子們”的必修課,畢竟曲裾之下並無牛犢鼻褌。

若是沒有一串玉壓著,或者走得略快了些,不僅能縱享清涼,而且很可能看到參天巨樹,蛟龍出海……

不過,好在現在距離春秋已經過去了好幾百年,早已禮崩樂壞,這套禮儀不再是世家子必修,也沒人再深究寬大的袍服下到底穿了什麼。

否則陳瞻還要花上許久,重新學習作為一個“君子”該如何走路,如何穿衣。

看著氣度不俗,舉手投足都遵循禮儀計程車子們,工科生·半文盲·陳瞻心裡更慌了,但是好在他已經做好了預案。

那就是:儘量避免參加辯經之類的活動,只參與自己有把握的領域,免得露怯。

如果遇到不會的問題,那他就保持“迷之微笑”,避免和士子們正面交鋒,實在不行就上提前準備好的萬金油答案。

反正只要苟到最後不露餡,操縱了文會的陳家就能像他當初測試陳淑一樣,瘋狂放水,給他一個好評。

所以儘管心中慌得一匹,但是陳瞻仍然面帶微笑,從容不亂地步入會場。

不得不說,原身這個殼子確實比陳瞻穿來之前的樣子精緻太多。

發如鴉羽,面如細雪,尤其是那一雙鳳眸狹長微挑,神彩燦燦,再配上入鬢劍眉,更顯丰神俊朗,不似凡俗。

如今好好打扮了一番,倒是很有幾分“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的君子氣度。

陳瞻觀察了一圈也沒看見有人像鴨子一樣走路,默默走到一處坐席處坐下。

這處坐席遺世獨立,離群索居,雖然距離場地中心不遠,能清晰地看清場中地情況,但是距離正在辯經的那組學子很遠,不用擔心被殃及池魚。

更妙的是,今日天氣晴朗,此處陽光和煦,此處又處於風口上,不時就有秋日略有溫度的微風拂過。

柔和的陽光照在陳瞻身上,微風吹動陳瞻的衣袂,鬢髮,一襲寬袍飄搖不定,襯得他恍若神仙一般。

不遠處有兩名對弈計程車子,於是陳瞻便準備提前開啟免打擾模式,裝作觀棋入神,若有所思之態,坐在一旁喝茶吃點心,開始摸魚,好不快活。

可是陳瞻還沒掛機多久,那邊的兩人便結束了對局,其中一人抬起頭來,和正注視著棋局正在神遊天外的陳瞻對上了眼。

那士子微微一愣,便抱著一張棋盤走了過來:“這位郎君,在下潁川賀洙草字伯訓,在下方才見郎君若有所思,可是觀我二人對弈之中有所不妥?”

陳瞻回過神來,趕忙雙手扶膝,挺腰危坐,正色答道:“伯訓兄過謙了,君之棋藝甚嘉。”

陳瞻說這話,原是準備終結話題,於是連名字也沒有報,誰知那士子不依不饒接著問道:“君亦會弈棋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