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洛陽 第十三章 考前速成奧秘(第2/2頁)
章節報錯
陳瞻當然知道,在文會上迎合士人階級,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痛罵宦官。
宦官本是天子家奴,不過為了抗衡世家清流,皇帝本人刻意縱容宦官權力膨脹,宦官們早已經成了權傾朝野的大臣,甚至還在朝廷之上擁有相當的勢力。
士大夫們自然不願意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利被分走,所以“罵宦官”就自然地成為了歷朝歷代清流們打口水仗的熱門領域。
關於這一議題,陳瞻腦子裡也積累了很多素材儲備,到時候寫出來的質量絕對不差。
如果做到這一點,憑藉他的身世和才名,他也將如“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一樣獲取天下的清名。
但是陳瞻很清楚,國家如今走到這一步,錯誤已經不能簡單地歸因於某一個個人,或者群體了。
而且,這樣為世家清流站臺的行為,無異於自絕於皇帝。
就算他能借此揚名,以後他也將被視作黨爭之人有建議都會被帶入黨爭的背景,很難被皇帝考慮。
如此,他根本不會在十年之內接觸到實權,更不要提推行他的政策了。
所以,陳瞻必須找出一條更穩妥的揚名方法。
目前大雍社會矛盾尖銳,民亂,邊亂已初現端倪,學術思想也比較混亂。
一方面大雍的尚武精神並未完全衰退,士人渴望建立功名。
另一方面朝中各派,相互傾軋,朝不保夕經。
歷了兩次黨錮之禍計程車人出仕無望,也出現了一些魏晉時期的極度壓抑之下的悲觀和狂放。
所以在這兩種情況下,如果想要在三天後的文會上快速揚名,那麼陳瞻就要利用好這兩種心態。
他不僅需要為皇權站臺,而且還不能給世家留下攻訐他的把柄。
“那該怎麼辦呢?若是能站上道德的高地,那麼……”
陳瞻眉頭緊鎖,在昏黃的燈下攆著一顆棋子在棋盤上輕輕地敲擊著。
突然燈花爆開,發出“啪”的一聲輕響,靈感劃過心靈,陳瞻豁然開朗:“對了!大雍也有政治正確!”
大雍也有自己的政治正確,在宣揚“大復仇”的公羊一派為官方學術思想的大雍,最大的政治正確就是“擊胡拓邊”。
在大雍只要有這項功績,只要不是謀反之類的大罪,幾乎所有其他的罪責都能被掩蓋。
比如之前竇憲犯了死罪,就自請出擊匈奴,以贖死罪。
後來他勒石燕然,以前的罪責被一筆勾銷被冊封為大將軍。
要不是竇家死性不改,再次牽涉到宮廷政|變裡面,也不至於落得被逼自殺的下場。
所以只要掌握這項政治正確,就等於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使得對方不能輕易地從道德方面攻擊自己。
而只要沒了道德綁架,比起實幹興邦,陳瞻自問不弱於任何人。
所以“擊胡拓邊”這項政治正確是要拿來好好利用的。
若能在文會上是鼓吹一波,號召世家子弟投身於偉大的邊防和平叛事業,既得到了美名,也不會遭到皇帝的厭惡,更得到了尚武精神尚未衰退的一派的認同,而且還能戳中那些年輕氣盛渴望建功立業的年輕士子的爽點,將他們變為自來水。順手還能給自己立一個“忠於國事”的人設,簡直完美。
更重要的是,這幾年胡人蠢蠢欲動,鮮卑每隔幾年就要南下一次。
朝廷雖然想出了以夷制夷的辦法,但是自家軍隊的軍餉都發不出來,更不要提僱傭的胡兵的軍餉了。
所以顯而易見,幾年之內外族肯定會進軍釁邊,到時候陳瞻今天的話都可以作為他“卓有遠見”,提前幾年預見胡人叛亂的證明。
所以,不管文會上出現了什麼,陳瞻都準備往這件事上引導。
然後,他就能借著他提前準備好(抄來的)的命題作文殺穿文會,最後再以“詩詞小道爾”提出“投筆從戎”才是正道,在昇華主題的同時,順手打擊了一堆光說不幹的清流的聲望,委婉地表明瞭自己“幹臣”地立場,在皇帝那邊給自己刷一點好感。
而且如此做之後,以後要是有人讓他作詩,他都能以“詩詞小道爾,無益於國事”拒絕。
相信他做好的萬全準備,以及原身廣傳於鄉里的才名掩護之下,也不會有人懷疑他其實名不副實。
所以定下方案之後,陳瞻就開始了準備工作。
這三天之內,陳瞻將自己關在書房,左右互博,不斷完善自己的計劃,思考可能出現的問題。
三天之後,陳瞻抱著“就這樣吧還能怎麼著”的心態,無所畏懼地去參加文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