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司徒劉放本是出身寒門,算是一位出將入相的大才。

劉放一開始是靠著平定羌胡的軍功起家,後來憑藉此次功勞外放了知縣。

劉放打仗厲害,治理地方也有一套辦法,不到幾年就將一個窮縣搞得有聲有色,於是嶄露頭角,進入中央。

可能是因為曾參過軍,劉放治家極其嚴格,對家中子女令行禁止,但唯獨對老妻和大兒子心懷愧疚。

這是因為劉放早年家貧,而居洛陽大不易,所以在洛陽置不起產業的劉放只能先自己在京租住,將妻兒留在老家。

但是等他顯貴準備將妻兒接來之時,其妻已因常年勞累病逝,而長子劉榮此時已經十餘歲了。

劉榮深恨父親沉迷宦途,以致母親含恨而終,又感嘆朝局動盪有才難張,故時常放浪形骸,混跡於風月場中。

而劉放認為是自己熱衷於國事,對於家庭多有疏忽,讓劉榮自小寄人籬下,疏於管教,才導致了現在的模樣。所以根本狠不下心來懲戒劉榮。

當然,劉放之前也不是沒試過利用暴力將劉榮抓回家來好好管教的方法。

誰知家丁們前腳剛將劉榮押回府邸,劉榮轉頭就寫了一篇《鸚鵡賦》,賦中描寫具有“奇姿”,“殊智”的鸚鵡,卻不幸被“閉以雕籠,剪其翅羽”,失去自由,只能“順籠檻以俯仰,窺戶牖以踟躕”,“顧六翮之殘毀,雖奮迅其焉如”。

文辭優美,辭藻華麗,端的是一篇佳作,可是文章具體寫的是啥,只能說懂得都懂。

劉放自然也懂,這不就是好大兒怨自己“剪了他的羽翼,讓他不自由嗎!”,於是當即火冒三丈,抄起一根棍子便打。

劉榮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幾下就掙脫了摁著他的僕人,拔腿便跑。

見小兔崽子無心悔改,居然還敢跑,劉放更加生氣了,於是提起棍子就追。

劉榮可能是因為平時流連於煙花之地,疏於鍛鍊,二十多歲的小年輕居然跑不過他已年過不惑的老爹,還沒來得及跑出府邸,便被劉放一棍子抽在腿上。

當是時,劉榮的慘叫傳遍了整個坊市,餘音繞樑,經久不絕。

然而劉放打完了兒子又心疼了,當天晚上便拿著藥偷偷去劉榮房間探查傷情。

下人們只聽得房中一開始爆發出來激烈的爭吵,後來又歸於平靜。

劉放出來時彷彿老了幾歲,只是嘆息了一句:“隨他去吧。”便放任自流。

之後任劉榮做出再過分的事,劉放都只做不知,只是限制了他的經濟來源,指望他花完了錢便能回家,至少為了錢財能收斂一些。

但是劉榮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性情愈加變得囂張狂妄起來,去各處混吃混喝,連家也不回。

劉放一邊放出話說“那個逆子再敢回家就一棍子打死”,但畢竟那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劉放生氣歸生氣,實際卻暗暗派人跟了劉榮,生怕惹出什麼大禍來。

但是終究沒有什麼起色。所以在這件事之後的第三個月,劉放就以年老昏聵,教子無方為由請求致仕。

天子再三挽留,然劉放心意已決,三辭之後掛印而去。

老爹走了之後,劉榮沒了最後一絲束縛,可謂拳打南山敬老院,腳踢北海幼兒園,朝中諸公但凡能叫的上姓名的幾乎都被他噴了一遍。

最近可能是缺乏素材,劉榮便調轉槍口,對著太學開炮。

劉榮很強,但是太學諸生也不弱。

掌控輿論,口誅筆伐可是他們的拿手絕活,傳統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