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分心去對抗疼痛和噁心,陳瞻終於可以進行正常的思考,他感覺自己聰明的智商又佔領了高地。

陳瞻首先看了一眼功德的餘額,任他如此造作,系統臨時抽調了不少功德續命,功德的餘額仍然出現了小幅度的增長。

可惜的是,這次功德的增長是零零碎碎的,並沒有單筆超過1000點的功德產生,他沒辦法檢視備註,只能猜測功德的來源。

這個時間點,文會已經結束了,會上的這些士子應該已經回到家裡,和長輩合計過後,應該有不少人帶著家裡的部曲準備去北邊混一個功名了,所以陳瞻猜測多出的零碎功德應該就是這些士子貢獻的。

經過了好幾次的實踐,現在陳瞻差不多能摸出系統的功德結算機制了。

系統應該是有這個世界每一個人的詳細資料,以及一個需要計算量很少的評價模型,來評估每個人的影響力。

當他做出的某個行為影響的人的影響力之和超過了某一個閾值,簡而言之就是影響了很多人,或者影響了某個重要人物的時候,就會觸發功德結算。

按照陳瞻的測試,這個模型衡量的主要指標應該是該個人的出身地位,所掌握的資源。而類似個人才能這樣很難量化或者很主觀的指標是沒有的。

比如之前他在中山看到的李珩資料面板就很不對頭。因為系統只能從這個人掌握的資源和過去的履歷對一個人做出判斷。

也就是說,如果某些巨佬淡泊寧靜,沒有出仕,自願放棄展現自己的才華,那麼只有沒有事實證明,在系統眼裡都只是平庸,不會引起系統的注意,系統會自然地將其劃分至沒有才華那一類。

所以系統中引數只是系統認知,不能反映個人資質,他陳瞻並不能藉著系統引數開作弊器,藉著系統的引數面板,開啟人才雷達。

有一些卡BUG設想,比如在某些天才在幼苗狀態時,就將人誘騙過來“培養”。

再比如此燒冷灶,用很少的代價挖牆腳,在一些巨佬揚名之前將其挖過來,都沒法實現了。

系統果然沒給他留下一點鑽空子作弊的漏洞啊。

從之前的經理可以看出,功德結算還有另一種觸發方式。

那就是當這個世界發生了某大事,嚴重影響了社會發展,比如戰爭,比如天災。

就像之前在中山,一場戰役結束之後,就啟用了了功德結算機制,並且在他完成了所有的善後工作之後完成了功德結算。

在觸發了功德結算後,系統才會根據某一種準則判定他能分到多少功德。

在陳瞻看來這種觸發方式無疑是高效且自洽的。

這兩種觸發方式分別對應了兩種結算型別。

前者給出的功德結算需要系統預測的。

比如這次文會,他的演講改變了某些人的觀念,這些士子由於自己也要去北邊混些好處,所以不會反對國家財政支出向邊郡傾斜,在邊郡之事上開口嘴炮之前也會更加謹慎,這一舉動間接地增強了邊軍的勢力,緩解了邊郡的防守壓力,所以系統根據這些數值給出了未來情況的預測,並且據此給他陳瞻分潤了功德。

這種機制主要適用於那種確實是有重大影響,但是影響一時半會不會表現出來的事件。

就像你點出了某樣科技,並不能立馬提高生產力,但是系統會先行預測這項技術對於生產力發展的影響,先提前預支一部分生產力發展紅利創造出的功德。

而後者則是對於前者的校正,預防系統預測和實際結果偏差太大,或者系統漏過了宿主做出了某樣不起眼的事情觸發了蝴蝶效應的情況。

兩種機制結合,前者讓有能力的宿主提前預支一部分功德,用於購買一些能夠發展生產力的實物和技術。

同時也給出了一定的發展空間,能有效避免一些宿主喜歡放長線發展,長期收益可觀,但是一直沒有短期收益,最後被自己拖死的情況。

後者則是預防結算不準,能有效避免一部分宿主白嫖系統功德然後搶先花掉,導致資不抵債。

雖然破產清算時,系統可以從餘額里扣部分功德,但是已經花了的功德就沒法追討了。

所以系統無法確定尚未發生的事件,陳瞻也沒辦法透過系統面板預知未來,頂多能實時獲取小世界的資訊,用來打一個訊息傳遞的時間差。

“人才雷達”和“未卜先知”功能都沒有了,陳瞻沒抓到什麼bug可以卡,略有失望,於轉念開始思考起系統的執行機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