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巡視(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明鄭永曆二十五年,滿清康熙十年,大明傳統的新年剛過,鄭經便將政務委託給六官衙門,自己則帶著侍衛親軍在林陛親自指揮的一支五船編隊保護下開始了巡遊鄭氏領地。
鄭經所行的第一站便是瓊州府瓊山縣,提前得到訊息的瓊州府知府張煌言、駐守瓊州的海軍第二艦隊長官洪暄、陸軍中軍都督黃廷已經在海口港迎候延平王的到來。
有了兒子的鄭經蓄起了鬍鬚,給人平添了幾分穩重的姿態, 洪暄是年前才剛剛到瓊州履職,他的副手陳澤如今正在鴻基港保護鄭氏這個重要的煤礦港口。
陸軍右軍副都督楊富駐守崖州鶯歌海鹽場,保護崖州工業基地,並不在瓊山,要見這兩人得去他們駐防地才能見到。
鄭經並沒有隨著張煌言進瓊山城,而是在洪暄與黃廷的陪同下跟海陸兩軍的官兵進行了聯歡, 並且在海口港祭奠了英烈祠。
然後在張煌言的陪同下開始巡視整個瓊州,由於鄭氏主要的投資方向是瓊州府西面的昌化縣與南面的崖州。
北面原本是瓊州府最發達的地區, 這兩年卻有些落寞了。瓊山城這麼多年下來基本上海維持了當年剛剛接手時的樣子。
不是張煌言不想把府治之地好好經營一下, 怎奈地方上沒有多少錢糧可以利用,一些財政結餘也只能儘量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昌化與崖州倒是有錢,可是這錢是直屬於王府藩庫的。
張煌言這個地方官並沒有權力截留一文錢,這兩年藉著崖州棉紡織業的興起,其他各縣的大戶人家也陸續地開辦起了紡紗廠,不過由於他們沒有先進的紡紗機械,生產的面紗質量又差價錢還高。
根本無法與崖州棉紡織廠進行競爭,沒有幾年就陸續的倒閉,只能將自己生產的棉花賣給崖州棉紡織廠。
張煌言多次上疏請求鄭經將先進的紡織機械推廣到整個瓊州府,都被鄭經拒絕了。這項技術暫時必須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若是擴散開來,以瓊州到廣東布政使司的距離,很快就得被大陸偷學去。
再次見到鄭經,張煌言舊話重提,還是希望能夠把棉紡織機械擴散出來, 這樣百姓都能得利。
鄭經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沒有接張煌言的話,而是反問張煌言道:“蒼水先生!現在你還覺得技術沒有經學重要嗎?”
張煌言很想說經學重要,經學能夠正人心,可是這話說了自己都不信,若是經學能夠正人心,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讀書人做出的事還不如販夫走卒。
“王上!經學與實學各有側重,應該互為表裡才是!”
鄭經給張煌言伸出了大拇指,稱讚道:“蒼水先生這話才是老成謀國之言,經學有經學的用處,實學有實學的作用。
既然不能偏費,若是工匠與讀書人站在一起,蒼水先生認為他們誰更高貴一些,或者說工匠就該等而下之。”
這話張煌言不知道怎麼接了,自古都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就明確的指出讀書人就該高人一等,若是張煌言敢說讀書人與工匠是平等的,肯定會遭到天下讀書人的口誅筆伐。
鄭經見張煌言踟躕的表情,便知道張煌言內心的糾結,笑著說道:“蒼水先生,就連你都覺得工匠要比讀書人低一等,你覺得天下士紳會拿工匠當一回事嗎?”
“王上!官府可以保證工匠的待遇, 讓工匠憑藉手藝過上比普通百姓更好的日子,這樣不也能夠起到支援工匠的作用,何必要讓工匠參與到政治當中!”
鄭經搖頭道:“只要天下還有階級,世人就都願意爬到最高的那個階層上,那麼寡人請問蒼水先生,哪一個行業更容易爬到頂層。”
張煌言嘆了口氣,道:“確實是讀書人更有進入頂層的資格,讀書人掌握天下大政,為天子牧守萬民,這是幾千年來傳下來的,能夠保持這麼久的傳承,肯定有其傳下來的道理。
若是讀書人真的如此不堪,歷代的君主也不會一直使用讀書人牧守萬民。”
“那是因為君主沒有選擇,其他學說已經被儒學打壓的沒有了活路,君主不用讀書人,就找不到人來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