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十年之後(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於如何接待格來汗的使者,滿清內部也有分歧,一部分滿蒙親貴認為格來大汗也是蒙古後裔,大家都是滿清一系,有什麼事都能坐下來談。實在談不攏,再動刀兵也不遲。
不過大部分人都是持堅決打擊的態度,雖然說這克里米亞汗國是蒙古後裔建立的汗國,可是無論是信仰,還是文化習俗,他們已經與真正的蒙古人有了很大的區別。
更何況這麼多年與本地人通婚,這些蒙古後裔的無論膚色、行為都已經看不出多少蒙古人的影子,我們還是不要用熱臉貼人家的冷屁股。
康熙也是傾向於和這些已經異化的蒙古人劃清界限,只有劃清界限動起手來才能毫無顧忌,趁著有華夏的支援,一鼓作氣將克里米亞汗國徹底征服,大清才能有效統治這片土地。
遷徙到這裡之前,康熙還有些不情願,覺得華夏是不想揹負屠戮的惡名,藉著遷徙的手段流放大清,可是真的到達了這片土地,康熙徹底的喜歡上了這一片肥沃的土地。
蒙古人只知道放牧牛羊,即使是耕種也是毫無規矩可言,收成可想而知。這樣肥沃的土地落在大清手中,用不了多少年就能開墾成膏腴之地。
真沒想到,從長安向西萬里竟然能有如此好的土地,可見這天下之大,又豈止華夏一隅,只要大清在新京勵精圖治,用不了多少年,大清就能重回巔峰,到時候是打回東方,還是在西方繼續擴張都可以進行考慮。
有了這樣一片肥沃的土地,滿清上下原本因為被逼遷徙的憤滿之情一掃而空,滿漢群臣都鼓足了精神,準備在新的土地上建立功勳,為子孫謀上一份萬世基業。
隨著滿清步步為營的擴張,與克里米亞汗國的矛盾越來越難以調和,雙方終於在卡吉貝尹爆發了一場決定生死的大戰。
克里米亞汗國在奧斯曼人的幫助下,利用槳帆船將人馬從黑海運送到卡吉貝尹偷襲了滿清設立在這裡的定居點。
讓克里米亞汗國軍隊沒想到的是,偷襲的軍隊在移民面前吃了大虧,滿清從遷徙開始,一路上的風餐露宿,讓八旗大爺們復活了祖輩的武勇。
滿清到了新京就施行了全民皆兵的政策,就連婦女兒童都能彎弓射箭,青壯更是人手一杆火銃,有了華夏的援助,原來滿清綠營中的鳥銃等火器全部淘汰下來,這些淘汰下來的武器全部分到了青壯手中。
這些青壯移民就算在耕田的時候都揹著鳥銃,隨著應對可能出現的危險,格來汗的軍隊以為一群耕田的農夫能有什麼戰鬥力,結果一頭扎進去,被農夫們一頓排槍打死打傷幾百人灰頭土臉地逃了回去。
格來哪裡能夠嚥下這口氣,於是開始繼續集結軍隊,滿清也不甘示弱,很快雙方軍隊的主力就達到了上萬人的規模。
格來汗的快馬彎刀沒有敵過滿清的排槍射擊,很快在滿清的排槍排炮的打擊下,軍隊死傷慘重,不得不退往海邊,在奧斯曼人的接應下退回巴赫奇薩賴。
經此一敗,格來汗的收起了傲慢的態度,親自前往新京拜見康熙與滿清展開談判。康熙就給了格來汗兩個選擇,要麼滅亡,要麼內附。
滅亡不用解釋,那就是不死不休,內附的條件是滿清將克里木半島封給格來汗做封地,滿清不干涉格來汗在封地的做為。
滿清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格來汗的私人武裝不能超過一千人,這樣的條件已經是滿清開出的最好條件,到了現在格來汗能夠控制的土地只剩下了克里木半島。
對於這個條件格來汗有些心動,可是又擔心若是徹底的放棄了武裝,滿清能不能保證在奧斯曼與羅剎人的夾擊下生存下來。
若是過不了幾年滿清在奧斯曼與羅剎人甚至相隔不遠的波蘭立陶宛聯邦也很有可能會插上一腳,這些東方面孔的傢伙能夠挺得住這麼勢力的輪番進攻嗎?
格來汗沒有立刻答應滿清的條件,在互相追憶一番幾百年前大蒙古帝國的輝煌後,返回了巴赫奇薩賴。格來汗的大敗震驚了周邊的勢力,他們沒有想到這個外高加索一霸的格來汗竟然敗在了東方人的手裡。
這個訊息很快隨著商人的傳播在整個西夷之地蔓延,西夷們不禁想起了一個他們不願想起的名詞——‘上帝之鞭’。
與西夷的緊張不同的是奧斯曼帝國在經歷了格來汗失敗的錯愕之後,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法左.穆斯塔法帕夏馬上想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若是能夠將這個東方闖入外高加索的勢力拉攏過來,就能在帝國北方牽制帝國的敵人,帝國就能從容佈置,將帝國的敵人逐個擊破。
很快奧斯曼的使者就來到了新京,見到了康熙,滿清來到新京已經好幾年的時間,自然是知道奧斯曼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大清剛剛擊敗的格來汗不過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小跟班兒而已。
康熙非常熱情地接待了奧斯曼的使者,雙方相談甚歡,在談及領土問題時,康熙承諾大清國的領土不會向高加索山脈以南繼續擴張,不會與奧斯曼帝國爭奪黑海的控制權。
奧斯曼使者也承諾承認滿清目前所佔領的土地屬於滿清,未來滿清向北向西擴張都會得到奧斯曼帝國的支援,雙方達成一個有限的軍事同盟。
這個同盟正合康熙之意,滿清現在也沒有能力大幅擴張地盤,目前的主要精力都是鞏固現有地盤,就算是有餘力也是向西向北擴張。畢竟滿清沒有海軍,向南擴張沒有海軍的支援,隨時都有可能被敵人的海軍截斷退路。
滿清雖然沒有海軍,但是有華夏的軍事顧問給康熙提供成熟的軍事建議,保證滿清在擴張的過程中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隨著滿清在外高加索站穩腳跟,兵鋒漸漸威脅到了羅剎國南方的軟肋,羅剎國再也沒有精力東顧,迫不及待地與華夏簽訂了邊界條約,全盤接受了華夏提出的劃界方桉。
——————————
十年後!
滿清所有的軍民全部遷徙出去,華夏境內的新政也已經推行完成,經過一系列的洗牌重組,各地形成了一個個大型的農場。
農業從業人口大量轉移到海外,或者進入城市謀生,使得鄉村人口大為減少尤其是黃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的陝北地區,幾乎被遷徙成了無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