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十年之後(上)(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遷徙人口的同時,大量的勞改犯以及對外戰爭的戰俘被運送到這裡進行植樹造林,種植的樹苗除了考慮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流失的問題之外,還要兼顧經濟利益。
陝北氣候乾旱,日照時間長,生產的水果口感甘甜,延安的紅棗就是一大特產。
隨著華夏的統一,西北乾旱,以及西南群山中的人口不斷向外遷徙,一些山高皇帝遠的土司部落與官府之間的矛盾日漸尖銳。
官府用優厚的條件,不斷吸引各個土司部落百姓下山選擇去更加舒適的平原地區生活,沒有了普通百姓給土司頭人創造利潤,這些頭人靠什麼享受優握的生活。
於是!
各種詆譭官府的謠言在各個土司部落傳開,讓一些不知真相的百姓對官府避之如蛇蠍,然而謊言終歸是謊言,在已經下山的百姓現身說法之下,頭人們的謊言終歸是紙裡包不住火。
一些不甘心自己富貴日子就此衰敗的土司頭人,開始互相串聯,想在西南的大山裡給華夏官府致命一擊,可惜的是,華夏官府以及軍隊根本就不進大山。
就在大山各個要道佈置兵馬對大山內的土司施行經濟封鎖,山裡的土司若是不與平地上的漢人交易,連吃飯的油鹽醬醋都無法滿足。
尤其是食鹽更是人體必需品,沒有食鹽山裡的山民如何能夠乾重活。一些無法忍受山裡苦日子的山民,不顧土司的阻攔,一批批拖家帶口的逃下山向官府投誠。
土司們也嘗試著向山下突圍,打破官府的封鎖,然而缺衣少食裝備破爛的土司武裝怎麼可能是裝備精良的官府軍隊的對手。
每一次下山突擊不過是給官兵增加幾分功績,實在受不住封鎖的土司們,一個接一個地選擇了投降,有強力的軍隊和充足的財政做基礎,華夏在西北的植樹治河,在西南的改土歸流都進行的非常順利。
鄭經很清楚,不趁著他還活著的時候,將這些難題全都做了,等到子孫繼位,利益集團成長起來,再想推行這些影響後世幾百年的國策會難如登天。
可是隨著新政不斷的推進,新政在西南顯露出了弊端,那就是人口少了之後,國家對於邊防的投入不得不大力投入,原本可以就地籌措兵員,現在只能從更遠的地方調兵。
鄭經知道這是一個陣痛,只要道路交通的基礎設施提高之後,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此國家開始大力投資鋼鐵、水泥、煤炭,加大了道路交通的資金人力的投入。
《仙木奇緣》
內閣第一批同時開工了五條官道的拓寬、加高、硬化工程。
第一條從京城出發經宣府、大同、綏遠、一直延伸到哈密、迪化、塔城,終點到巴爾喀什湖華夏的邊境地區。
第二條從京城出發經宣府一路北上延伸到庫倫,終點到北海城。
第三條從京城出發經永平府、過山海關一路延伸到海參崴。
第四條從京城出發經天津、過山東、一路向南過江南、閩浙,終點是廣州府。
第五條從京城出發經保定府、真定府、一路延伸到西南,終點是雲南府昆明城。
這五條官道有的是原本就有官道路基,有的完全是新開道路,同時開工這些道路需要大量的勞工,華夏現在勞動力嚴重不足,只好將目光鎖定到了南洋土著身上。
大量捕奴隊活躍在南洋的各個地區,大肆捕獵土人,這些被捕獲的土人一部分賣到了各個農場成為農奴,大部分都進入各大修路工地,為華夏的基礎建設添磚加瓦。
這個時代使用奴隸是普遍現象,沒有人會拿這些事指責這些事,不過華夏方面給所有進入華夏的勞工承諾,只要在華夏服務十年,華夏就會將他們找一塊土地,讓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建國。
同時華夏官府對於這些勞工也沒有太過苛刻,每天勞役的時間不會超過六個時辰,而且在生活上遠比他們在家鄉的叢林裡日子過的更好。
這些土人沒想到來到華夏,雖然每天要不停地勞作,但是卻過上了不愁吃喝的日子,這樣的日子是他們在叢林中想都不敢想的。
有了這些土人勞工的加入,華夏的基礎設施建設得以快速展開,在定下五條官道的建設計劃時,群臣普遍希望優先修建這條官道,然後再慢慢修建其他幾條純投入的官道。
鄭經力排眾議首先開始興建的是京城到西北、西南的兩條官道,通往西北的官道沿途都是荒無人煙的隔壁、草原,修建這樣的高等級道路單純為了國家邊防需要。
通往西南的官道沿途都是崇山峻嶺,單單一個勘測地形,就讓華夏的交通部門的大匠苦不堪言,與西北荒漠草原公路的寂寞相比,西南官道充滿了危險,這樣一條高等級的公路,在沒有工程機械輔助的時代,付出的代價可想而知。
可是這樣的戰備道路,其價值遠不是經濟價值所能衡量,只要這兩條道路修通,西北西南這兩塊華夏最不穩定的地區將會牢牢地掌握在華夏手中,成為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向北海以及向東北方向的官道對於華夏掌握草原各部,以及未來開發這片土地上的自然資源有著重要的價值,這些長遠價值一時半會還無法顯現出來。
五條官道真正能夠實現盈利的只有一條從京城通往廣州的南北大通道,這條官道幾乎囊括了華夏最發達的地區,中間還要跨越黃河、淮河、長江等華夏重要的大河,可以說是聯通華夏南北的大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