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所有工匠的尺子都是用的統一規格,只有這樣無論是哪位工匠打造出的銃管都應該是一樣的。要說這統一尺子並不是什麼新鮮的發明,秦朝時就有了統一度量衡的規定。

無奈後世工匠,一人一把尺,誰都不願使用其他人的尺子,兩個工匠使用的尺子甚至會有很大的偏差。因此臣立刻下令營造司專門製作了一批精工製造的營造尺,這些尺子的要求必須規格一模一樣。

如今營造司正在加緊打造,估計再有一些時日便能全部完工,只要這批尺子的規格統一了,以後我大清製造的所有軍器都能做到規格統一。”

群臣沒想到海寇火銃犀利的原因竟然這麼簡單,是尺子的原因。若不是陳廷敬說出來,群臣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鄭氏海寇的火器跟尺子有關係。

“陳師傅!這新火銃什麼時候才能打造出來?”

“這個臣不知,工匠們正在日夜研究,統一尺子只能解決火銃的銃管口徑的問題,而其他的如發射的機括,藥池、還有槍管的打造方式都在研究當中。”

“怎麼這海寇的火銃與我大清的鳥銃還不是一樣的打造方法嗎?”康熙好奇地問道。

“臣不懂營造,不過工匠說過這海寇打造的銃管是渾然一體,絲毫看不出任何卷管、焊接的痕跡,簡直就是渾然天成。

工匠們推斷海寇製作銃管是用實心鋼棍直接鑽孔打造,可是這樣的製造方式,我大清工匠並未掌握,只能使用打造鳥銃的方式打造海寇的這種自生火銃。

還有一個很大的難題是,海寇機括的彈黃彈性非常好,擊打砧板有力,能夠保證燧石的發火量,每次擊發都能保證引燃藥池中的火藥,從而點燃銃管中的火藥,將彈丸發射出去。

而我大清工匠打造的彈黃卻做不到如此有力,這就造成了我大清打造的自生火銃發火率不足,無法趕上海寇火銃的威力。”

“沒想到一杆小小的火銃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可見事事皆學問,海寇雖然粗鄙,不識文采,然而在制器一道上卻足以勝過我大清。

我大清在制器一道上還是要多加鑽研,爭取早日趕上海寇的水平,陳師傅放心,朕會親自安排人督促工匠用心打造火器。

爭取早日打造出足以媲美海寇的火器,在戰場上與海寇一決高下。”

陳廷敬領了出使鄭氏的差事,回家告別了家人,收拾行囊準備出發,夫人王氏詢問他:“老爺這是打算去哪裡出公差?”

陳廷敬也不知道自己這一趟能不能回來,便對夫人說了實話,他長嘆一聲說道:“夫人!老夫這一次是去海外鄭氏出使,老夫走後夫人緊閉大門,在家教導豫鵬、壯履讀書,不要與任何人來往,以防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待到為夫回來,一切皆自明也!”

王氏是大明名臣王國光的後人,不是什麼都不懂的愚夫愚婦,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家老爺的意思,垂淚點頭道:“老爺只管放心,妾身定會守好門戶,認真教導孩兒成才。”

在家待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在禮部領受王命旗牌,踏上了出使的行程,路上無話,半個月後陳廷敬一行人抵達桐城,找到了正在父親墳前結廬而居守孝的張英。

張英的父親已經亡故多年,不知是出於孝道,還是出於什麼原因,張英在今年又將父親重新安葬,並且告假在家為父守孝。

接旨之後,張英明顯有些愕然,沒想到自己剛回到家鄉不久,就被皇帝重新啟用,當陳廷敬說明此次出使的任務之後,張英嘆了口氣說道:“子端這是欲將吾架在火上烤啊!”

“敦復何出此言,此次出使肯定不會順利,但也不是什麼兇險之事。”

“子端欺吾!”

張英輕輕一句話讓陳廷敬老臉通紅,他知道張英看破了他的心思,滿朝之中能夠在出使鄭氏幫得上忙的只有張英,因為漢臣中只有張英是親自與鄭氏接觸過,對鄭氏有所瞭解。

出使敵邦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國家尊嚴,而談判中又要達到己方想要的目標,這就需要高超的話術技巧。陳廷敬遍觀滿朝文武,也就只有張英符合自己的想法。

“敦復息怒,你我同庚,又是同殿為臣,就算是坑人也不會坑你,這場談判看似兇險,實則還是大有機會。你我二人到了東番,無非有兩種結果。

第一種是鄭氏以禮相待,我們為朝廷據理力爭,將鄭氏出兵的時間儘量往後拖,只要朝廷平滅吳逆,你我的差事就算大功告成。

第二種是鄭氏根本不給我們談判的機會,直接讓你我二人打道回府,我們這一趟算是無功而返。

第三種就是我們到了東番島,鄭經將你我扣下,既不殺也不放,將你我軟禁起來,等到與朝廷的大戰分出一個結果的時候,無論是朝廷勝還是鄭氏勝,你我的安全都沒有任何問題。”

“這是為何?”

“鄭氏勝!為了表示自己是天下正統,肯定會對你我勸降,你張敦復是翰林學士兼任禮部侍郎,某是工部尚書,你我二人身份地位足夠,一旦你我二人表示歸順,那鄭經必然會倒履相迎。

鄭氏敗!你我二人會成為鄭氏向朝廷乞降的籌碼,為了表示對朝廷的恭敬,鄭經肯定會將你我二人放回,取信於朝廷。”

“子端想要做貳臣?”張英看了看門外守衛的侍衛離著二人很遠,應該聽不到二人的談話,這才低聲問道。

“非也!不說良禽擇木而棲之類的藉口,你我二人不用卑躬屈膝,只要保持臣節,安心做個俘虜,一切等候塵埃落定就好。”

張英明白了,陳廷敬應該是看出了朝廷如今已是強弩之末,若是單獨對付一個吳逆,還能應付,可是面對實力強盛的鄭氏,大清朝廷早已力不從心。

這個時候對於陳氏這樣晉中大族,自然要在新朝給家族留出一條後路,這對於大家族來說都是正常操作,就是張英也不是什麼硬骨頭,若是硬骨頭也不會選擇做滿清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