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武群臣都到齊之後,康熙用他那極富扇動性的聲音說道:“海寇大造輿論職責官軍屠戮平民,如今天下輿情洶洶,如之奈何?”

“皇上!奴才以為海寇指責我大清殺戮平民是假,想要製造藉口與我大清開戰是真,奴才認為我大清必須做好萬全準備,各個與海寇交界之處,都必須日夜監視,防止海寇可能出現的偷襲。”納蘭明珠首先出班奏道。

“臣附議!”陳廷敬出言贊同了納蘭明珠的提議。

“臣附議!”

······

連續幾人都出班附議了納蘭明珠的提議,康熙很明顯對於這個提議並不感興趣,明珠的這個提議只能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善於揣摩上意的索額圖看著康熙不置可否的樣子,馬上明白皇帝對這個建議很不滿,看來皇帝還想在開戰之前與海寇再進行一次接觸。

若是能夠爭取一段時間,讓朝廷能夠從容將吳逆徹底平滅,那個時候就算海寇不與朝廷翻臉,朝廷也會主動對海寇發起攻擊,最起碼要將海寇趕下海才行。

“皇上!明珠大人所說聽起來有些道理,可是卻沒有什麼大用,眼下朝廷最需要的不是與海寇開戰,而是在平滅吳逆之前穩住海寇。

因此奴才認為應該安排一員幹吏為行人出使海寇,就巴蜀問題與海寇進行談判,只要能夠穩住海寇,朝廷做出一些讓步也不是不行。”

索額圖的一席話讓康熙眼前一亮,看來還是自己的老丈人更懂自己,雖然康熙不認為滿清朝廷將姿態放低就能爭取到鄭氏海寇不出兵,但是利用談判拖延一段時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康熙沒有立刻表態,他還想看看自己這些重臣還有多少人贊同索額圖的建議。

皇帝沒有表態,底下的群臣立刻分成了好幾個陣營,有贊同明珠的,也有贊同索額圖的,還有一些低頭沉默不做聲的。

康熙將群臣的表現都看在眼裡,對於那些一言不發明哲保身的官員,已經在心裡給這些官僚下了定論,這樣的官僚一定不能大用。

不管是提出任何的建議,哪怕是無用的建議,都能證明官員是願意做事的,這些一言不發者明顯就是不願意做事的。

在群臣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時候,康熙輕輕敲擊了一下龍書桉,聲音不大卻足以讓所有爭論的人閉口不言,這就是皇權的威力。

眾臣將目光看向康熙,康熙咳嗽了一聲,見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這裡,開口說道:“明珠與索額圖所言都有道理,依朕看來兩位之議完全可以同時進行。

備防與談判並不衝突,當然我大清以和為貴,能不開戰最好,只要鄭經願意以談判解決雙方的分歧,我們可以適當做一些讓步,甚至可以請鄭氏派人親自到巴蜀進行調查。”

陳廷敬眼前一亮,立刻出班恭維道:“皇上聖明,此計甚好,若是能夠在談判問題上拖上一年半載,朝廷就能徹底解決吳逆。

到那時,我朝憑著新勝之師,一鼓作氣便能將海寇趕下大海,未來幾年我朝勵精圖治,打造海船,早晚能夠將海寇徹底拔除。”

這話算是說到了康熙的心坎裡,他的策略就是想要用談判拖延時間,這個談判的人選就要好好選擇,必須要能明白皇帝意思,儘量將海寇拖住。

既然陳廷敬這麼明白自己的心思,不如就讓陳廷敬做為行人出使海寇。

“陳師傅說的好!甚合朕意,我大清如今最重要的事是徹底解決吳逆,在吳逆沒有解決之前,不能再開戰線,憑白的分散朝廷的力量。

朕有意請陳先生代表朝廷出使海寇,與海寇進行談判,不知陳師傅意下如何?”

“臣敢不從命,不過臣一人勢單力孤,特請皇上下旨奪情丁憂在家的張敦復與臣一道出使。臣二人都與海寇打過交道,算得上比較瞭解海寇者。”

“朕準了!”

“臣還有一件事本來打算過些日子事成之後再向皇上稟報,既然臣要出使鄭氏,這件事就提前向皇上稟報一下。”

“陳師傅有事就說,只要朕能辦到的,一定照辦!”

“今年以來,皇上命臣掌管工部,前線繳獲了一些吳逆使用的火銃,威力甚大,根據俘虜交待,這些火銃是來自鄭氏海寇。

得知這些火銃的來歷之後,臣便命令工匠仔細研究海寇的火銃,是如何打製出來的,為何威力如此巨大。經過大匠的仔細研究終於明白了這些火銃威力巨大的奧秘。”

群臣的眼光一下子集中到了陳廷敬的身上,當年滿清與海寇交手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海寇的火器犀利,能夠遠距離射殺敵兵。

而且根據武昌前線計程車卒描述,吳軍使用的這種火銃列陣之後,能夠連續不斷地發射彈丸而不炸膛,可見其做工之精良。

更為讓滿清工匠驚奇的是,這些繳獲的火銃的銃管竟然大小一致,這在戰場上的作用可太大了。若是所有火銃都能統一一種口徑,以後的後方的彈丸製造就能統一規格製造,這將極大的減輕後勤的壓力,也能大大的提高火器的裝備。

可以說對於火器的渴望,滿清不比其他勢力低,所謂的騎射那就是個笑話,無論平三藩、戰沙俄、擊噶爾丹都是以火器取勝。

宣傳騎射的目的是讓漢人恐懼旗人的武力,以武力壓制華夏百姓反抗的聲音。

聽到陳廷敬說彷制火器有了眉目,康熙當時興奮地站起身子,搓著雙手問道:“陳師傅!快給朕講講這海寇的火器到底有何奧秘?”

“回皇上!一次偶然的機會,兩位大匠分別拿著各自的尺子測量同一批火銃,結果兩人測量的結果完全不同,因此大匠恍然大悟,這海寇製造火銃之前必先統一了尺子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