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福建建設(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個困惑壓在範承謨的心頭讓他感覺上不來氣,就算是他在閩浙兩地殫精竭慮這麼多年也沒有這麼高民意。
鄭氏海寇到底用了什麼妖術,能夠讓百姓這麼俯首帖耳,難道就因為海寇是漢人嗎?
懷著這樣的心思,原本想要求死的範承謨忽然不想死了,他想要好好地看看這鄭氏海寇到底是如何做到讓百姓這樣認同他們的。
範承謨的態度改變很快就被彙報到了林陛的桉頭,不管範承謨出於什麼目的不再求死,只要改變了態度,那麼在思想上改造他就成為了一種可能。
林陛吩咐負責看管範承謨的工作官員,一定注意觀察範承謨的一舉一動,這是華夏到目前為止俘虜的最高階別的滿清高官,做好對範承謨的改造工作,將會為今後應對越來越多俘虜的滿清高官提供寶貴的經驗。
範承謨要是知道自己成了林陛做高階俘虜工作的試驗品,也不知道會不會氣死。範承謨會不會被氣死不知道,不過在勞改營服勞役的囚徒都知道勞改營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啞巴老頭兒。
一晃過去了半個多月,福州城中的排水溝已經清理乾淨,範承謨以為這個工程已經完工,沒想到海寇不知從哪裡原來了一大批一模一樣的灰色石板,將這些明溝全部石板蓋住,這樣一來明溝變成了暗渠。
這些暗渠的汙水會順著暗渠流出城外,城外修建了一座用磚石砌築的巨大的排汙深坑,這些汙水進入深坑之後進行沉澱發酵之後,便能用於農田灌既。
非工業時代,這樣的汙水處理辦法已經足夠滿足城市的排汙治理,範承謨默默記著海寇做的這些事,這些看似與民生沒有多大關係的事,卻深深的影響著百姓的生活。
經過治理過後的福州城更加的乾淨了,街道兩旁不遠處就有一座公共茅廁,這些用於百姓出門時方便使用,每一座茅廁都有專門的管理者進行打掃清潔,並且用生石灰進行消毒。
這些城市治理的概念顛覆了範承謨的想象,他沒想到城市還能這麼治理,可是讓他想不明白的是,如此治理城市,城市中增添了那麼多的崗位,豈不是增加了百姓的負擔。
想要滿足這些崗位的薪俸,就要向百姓多徵收賦稅,對百姓的稅賦收的多了,百姓又怎麼會願意,鄭氏剛剛進城建立起的民意就會在一次次的加稅中喪失殆盡。
鄭氏海寇會這麼目光短淺嗎?若真的這麼目光短淺,如何能夠建立起這麼強大的勢力。
就在範承謨在勞改中琢磨華夏的城市管理,以及稅收制度的時候,華夏王鄭經從安平王城來到了福州視察。
fo
鄭經是從漳州一路北上視察過來的,兩府之地雖然剛剛拿下,但是鄭氏在這兩府的影響力還在,百姓對比滿清與鄭氏的施政,更加懷念鄭氏統治的時候。
當年鄭氏因為海上利益豐厚,根本不屑於盤剝百姓那點兒賦稅,因此對於百姓非常的仁厚,若不是有戰爭的破壞,百姓在鄭氏的治下日子過得非常的不錯。
這就是鄭氏在福建的人心基礎,也是另一個時空鄭經反攻的時候首選福建的原因,在福建鄭氏有人心基礎。
這個時空鄭經選擇了控制沿海的戰術,首選了廣東為進攻目標,福建在耿精忠的治下受盡了苦頭,福建本就是人多地少,又是八山一水一分田。
沒有海貿的利潤,耿精忠要想維持大軍作戰就得對內進行橫徵暴斂,因此福建百姓對耿精忠之恨遠甚於滿清。
華夏軍隊開進福建之後,立刻受到了福建百姓的夾道歡迎。除了在府城受到了一些阻力之外,其他各個縣城都是傳檄而定。
為了儘快的穩定福建的局勢開始推行新政,陳永華從承天府、瓊州府、以及廣東各地抽調了大量的基層官吏充實福建各個地方,用以替換原本盤根錯節的地方官吏系統。
這些失去了權柄的地方實力派又怎麼會甘心自己手中的權力旁落,自然使出各種手段對付華夏派駐地方的官吏。
可是這些年華夏上下早已積累了豐富的新政經驗,早已瞭解了這些官吏對付外來官吏的套路。無非就是控制黃冊,製造虧空,甚至利用一些手段給新上任的官吏栽贓。
然而這些套路用在華夏官員身上毫無用處,華夏官吏根本就不打算用萬曆年間修訂的黃冊,而是一上來就將所有的黃冊賬本封存,然後清點庫存,同時進行查賬。
這一招就將大批的貪官汙吏拿下,尤其是在各個衙門六房的胥吏,更是一查一個準。凡是被查出有問題的官吏,統統發配到勞改營進行勞改。
官府公職人員是最容易控制的,難得是地方宗族勢力與士紳大戶,這些人與老百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甚至一個快要餓死的百姓與本地進士家都有著七拐八拐的親戚關係。
這些人在地方上非常有影響力,遠不是官府中那點官吏可以比擬的,為了對付這些盤根錯節的地方勢力,華夏官吏在廣東已經積累的豐富的經驗。
首先要做的就是清丈土地,清丈土地絕對是對付士紳大戶的利器,然而在面對官府對土地的清丈,地方計程車紳大戶也會想盡一切辦法進行阻撓。
甚至極端的時候,他們能夠弄出人命,用死人來激起百姓對官府的強烈排斥。這種情況下,即使是用強力手段將百姓的騷亂鎮壓下去,也失去了民心。
在百姓心中埋下一顆不信任的種子,想要獲得百姓的信任,必須要團結大多數,孤立一小部分。佔大多數的百姓肯定是窮人,這就註定了華夏的官府必須為窮人張目才能獲得大多數百姓的信任。
新政推行的過程非常地不順利,福建的情況與廣東不同,福建是科舉大省,地方上到處都是進士牌樓、舉人牌樓。
可以說能佔的土地早已被這些士紳侵佔完畢,絕大多數的百姓都是赤貧的無產者。其餘的一些百姓有很大一部分又將自己的土地投獻給這些進士、舉人老爺,百姓們利用朝廷優待士紳的空子,將本該屬於國家的賦稅與士紳分肥。
清承明制,在清初的時候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制度,真正得到改變的是雍正登基之後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以及火耗歸公,這些政策讓滿清的歲入有了大幅的提高。